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05-30 20:55:05张霞
理论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生舆论民众

张霞

[摘 要]近几年来,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传媒最常见的新闻价值取向。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民生新闻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方面有着积极的表现,赢得了读者,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民生新闻在今天我国的新闻事业中独树一帜,枝繁葉茂,不论学界还是业界,众多学者专家、编辑记者把此次民生新闻热潮称为中国媒体的一次革命,民生新闻对舆论的影响和引导正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民生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是风生水起,但理论界和业界对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研究是零星散见。民生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可以起到思想的统一、人心的凝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因此,对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舆论;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93 — 02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转型,新闻“民生热”如今走过鼎盛时期,已经步入“后民生”时代。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公民参与社会议题和公共讨论的热情增加,民生诉求增多,公众影响力加大;与此同时,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对舆论引导与监督职能的肯定,使得新闻媒体成为建构公民社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为了顺应社会,跟随主流,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电视民生新闻现今不再是简单的旁观和评论,要求更具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公共议题的参与介入和媒体表达,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力。

一、认识偏差的负面效果

“民生新闻”反映百姓的困难和意见是“民本意识”其价值取向的使然,但这也并不是越多就越好,就可以体现其社会关怀了。如果每天都有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报道,就会引起负面的舆论效果,无意中让民众把一些社会的“负面”误解为社会的主流,可能激发民众对社会现实的错误认识和不满情绪,引发新的不安定。如近几年频繁见诸媒体的“跳楼”、“跳桥”的民生新闻,这些新闻的主角大都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走上这一条非理性的路。记者对这些事件进行连续的追踪报道,让民众对事件了解得更清楚,这本来没错,也是民生新闻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过,媒介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事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是一味地渲染“跳楼”、“跳桥”事件的主角不平的遭遇,而未在报道中 强调对正确诉求路径的引导防止这类事件的负面效果不断地扩大,不再让这类事件接连发生。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他们不计后果、不去采访,以“灵敏”的嗅觉和近乎狂热的态度,东拼西凑、移花接木,不是“独家”就是“猛料”,不是“惊曝”就是“揭秘”,不是“亲历”就是“不得不说”,仿佛天上的、地下的,没有他们不知道的。这正如美国著名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娱乐至死”了。莎士比亚说过:这是时代的苦难,这是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在民生新闻制作和传播中,要注意负面报道的数量、质量、内容的选择和逻辑的严密性,避免负面新闻的教唆作用和精神污染。凡事“过犹不及”, 负面报道过于密集,会误导受众和社会舆论,滋生消极思想,破坏社会心理结构。所以民生新闻要注重策略性,负面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平衡曝光与关怀的报道,纠正错误观念,变危机为契机。还要选准新闻切入点要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把负面效果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负面的新闻正面化。

二、 政策的民生解读要与民众的承受力相适应

我国的大众媒介被明确地赋予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职责,对民生新闻来说,引导民众正确领会党的政策和策略也是它的社会责任。 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本来这些都是有条件的或由具体法律法规来体现的,但是在某些大众媒介民生新闻的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多的片面宣传,造成局部的舆论震荡的事情。如各路媒介一窝风地报道“万元户”、“百万元户”,形成了中国已是很富裕,遍地都是“万元户”、“百万元户”的舆论,这与是一个有十几亿人还处在发展中的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对于大多数尚才解决温饱的民众来说,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是拥护的,但媒介在引导中出现的偏差,反而引起了他们对正确的政策造成误解、反感,出现“仇富”心理,而流言四起。 党的政策是对问题长远考虑或带有具体的条件要去,媒介对政策要有深切的理解,同时要充分了解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里引导舆论的策略重要,不讲条件的一哄而上、反复加温,往往造成大范围的误导。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类民众缺乏承受力的长远政策,引导舆论要十分小心,宜采取渐进的方式。 政策的解释要及时防止舆论躁动。在我国变革的今天大多出台的政策都与民 众的实际利益相关,舆论通常会活跃起来,人们议论,各种猜测蔓延,特别需要媒介提供权威性的政策的解释。在民众对政策的内容细节了解不多甚至是歪曲理解的时候,解释性信息传播的时效和力度显得格外重要。大众传媒这是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准确地把关于政策解读的信息传播出去,不要认为自己掌握了的东西,民众就掌握了。如《重庆晚报》在重庆市出台征收房产税的政策的解读上就在时效上做足了文章,舆论引导效果明显,避免了民众的舆论躁动。在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将陆续出台的时候,民众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社会上、民众种存在各种各样的猜测,媒介通过民生新闻应该及时对政策进行民生解读,为民众释疑解惑。

政策的民生解读要准确,还得强调的执行的条件。出台的政策一般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的,具体的表述是严谨的,同时还有许多执行政策的具体条件。媒介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吸引民众。概括政策必须表达准确,否则无形中造成对舆论的误导,引发舆论的震荡。

三、 民生新闻滥造的“热点”

媒体联动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在现实传播业界已是普遍存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现在的状况不再只是受众在“联合御敌”,许多不同形式的媒介都在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对同一新闻作出相同、相近或相反(虽然新闻诉求点不尽完全一致,但事实的信息基本面大都相同——作者注)的报道。媒体的这种联合行动就是要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强化自己的“新闻诉求”。 所谓媒体联动,是指在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中,各类媒体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协同一致地形成传播合力,共同传播某一信息内容,彰显某一新闻主题。而在现实语境下,受众对“显著性”新闻追逐的“脚步”更紧、要求更高,扩大新闻的受众面,放大新闻的影响力,成为了新闻和媒体的生存法则。顺应生存法则的要求,也就成了媒体联动的一个基本动因。这个动因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成就新闻和媒体;另一方面又暗含着“功利性”专注于新闻的“表面张力”,狭隘的新闻观影响着新闻的解释力。目前,媒体联动不仅发生在同一介质媒体之间,也发生在不同介质媒体之间;不仅是不同地域媒体之间的联动,也包括同一地域媒体之间的联动。

滥造“轰动”效应 误导成风。传播学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媒体联动是对一些问题给予重点关注,集中报道,很大程度上受众会根据媒体的报道“显著性”来确定社会事件中何者是必须重点关注的。实际上,媒体的任务应是全面向人们反映世界的真实情况,维护大众正当的信息权利。媒体联动以后,媒体往往以同样的视角看舆论,追逐所谓“社会热点”,制造“轰动”效应,而缺失的是各媒体的独立意识,让受众生活在一个信息单调的世界里,无法让受众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如果新闻媒体之间众口一词,则必然不能全面反映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众对世界产生错误与扭曲的看法和舆论。 新闻趋同 相互抄袭。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媒体的受众也需要从媒体上获知社会的各个侧面。人们在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时,就会到相应的媒体上去寻找。同时媒体自身的素质,正是由自己的选题、分析、处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媒体自己独有的新闻力量就十分重要。媒体之间的联动使媒体之间互成“二级传播”的关系,多次的重复可提高信息的到达率,但过多的重复接触受众会产生逆反心理。媒体联动则是多家对一个事件的报道中都采用别人的报道,在媒体上众口一词,新闻的“同质化”失去了不同媒体自身的一些特点,既无法提多方位的意见为政府的决策供参考,也不能充分发现存在的社会矛盾,反映民众的心声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受众权利的侵犯 社会责任缺失。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联动的媒体,只能提供给民众的是对社会少数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样式。而社会上众多的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事件却被忽视。这让广大民众的很大一部分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媒体在整个社会中,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被媒体关注的社会个体本来就不多。实行媒体联动,使少数人的声音占满了时间与空间,则大多数人的呼声无人关注,受众表达的自由权受到更大限制。媒体之间的联动,容易使人将媒体的关心当作社会热点,而掩盖了对社会上其他新的问题的暴露与发现。使人们无法从媒体上感知社会问题发展的方向,在不知不觉中放弃探求的自由,只能跟随媒体的“联动焦点”来了解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媒体的联动干扰了人们对信息需要的自由。 媒体联动的动因顺应了新闻和媒体的生存法则的要求,扩大新闻的受众面,放大新闻的影响力。但其暗含的“功利性”专注于新闻的“表面张力”,狭隘的新闻观影响着新闻的解释力。媒体应自觉运用自己的采访权与发表权,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形式,以保障受众的知情权,为受众创造健康、完整的息世界。

结语

民生新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民本意识”的价值取向。有了这个精神内核,民生新闻在具体实践这个层面就更加契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具体地说,就是民生新闻是能够发挥其特点和一些特有的方式,让其倡导的“民本意识”的价值取向,在新闻实践中正向地转化为对社会的舆论引導力,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当然在肯定民生新闻正向的舆论引导的同时,也发现它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针对个案的舆论引导发挥得较好,缺乏全局观;新闻“热点”多,理性的深度浅;新闻关注度高,舆论引导的艺术尚待提高等。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民生舆论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