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之管见

2014-05-30 20:55:05郑英丽
理论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话语权可持续发展

郑英丽

[摘 要]民生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媒体市场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其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民生新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民众新闻的非政治化、过度民主化、“伪民生”低级迎合倾向和弱势群体的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新闻媒体就要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恪守职责,提高舆论导向。民生新闻要贴近百姓、真情服务、塑造魅力,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平民视角;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87 — 02

民生新闻,即以平民视角来关注、关心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方式改变、生存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记录和传播手段。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为百姓排忧解难,将宣传视角和宣传工具更多地对准和交给百姓,用大众化的语言与百姓交流和沟通。

一、民生新闻的产生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即关于人民生活、生计的新闻。广义的民生新闻,其内容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状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下的民生新闻已逐渐脱离青涩,成为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的新闻模式,可以说是新闻的体制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倾斜,或者说是妥协的共谋的产物。民生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近些年已成燎原之势。例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晚点名》、《新闻夜航》、《沟通》、《说和》、《帮忙》等筹办,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现象,因此,有人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之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这种现代媒介的新闻报道形态,是当今媒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超越新闻题材本身的高而且丰富的价值和内涵,具有诸多社会变迁的社会意义。

客观地说,民生新闻产生于世纪之交时期,十多年来,民生新闻更多、更强地为老百姓所接受,其原因就是其视角是社会基层组织中发生在社会基层人身边的事,能够直接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生新闻的实践,为大众媒体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是“民”与“生”的个体意识的积极彰显,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现实表现,是人民民主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民生新闻是媒体市场化、城市化运动、文化多元化的积极成果。

民生无小事。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包括城乡居民。民生中的“生”,属于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基本包括:生活,即衣食住行;生计,即国计民生;生存,即权利取向;生命,即人文关怀,尊重生命。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就业、人民收入、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给我们众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宣传与报道,每个新闻媒体人都是责无旁贷。

民生新闻涉及面广,如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假冒伪劣、生存空间、道德教化、物价变动、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社会公平等方方面面。民生新闻具有社会调节的功能和作用,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舆论支撑。

二、民生新闻的特点及优势

我们这里所见的民生新闻,主要讲的是电视新闻,也包括互联网、广播等其他媒体。其特点和优势有:

(一)空间、时间、心理上的接近性,力求与观众进行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互动。一档成功的民生新闻,其影响力不一定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民生新闻所展示出来的被人们所认识的价值。民生新闻地域价值可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要。

(二)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提高公众的行为能力。民生新闻能以百姓的诉求为宗旨,以解决百姓生活为己任,从而拉近了观众与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距离。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各大媒体都掀起了“民生热”,关于民生的话题不断涌现。百姓的话语权得到了相应的回归,但群众话语权的数量还是有限。尤其是对公共领域内的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关注呈淡漠化,对真正的民主权利追求不足。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公民表达权利的机会,实现话语权向民众转移,使民众成为社会开放结构的参与者,成为一种话语权的评论者,

(三)公民参与监督意识增强,舆论监督呈现微观化、平民化。民生新闻作为“媒介”和“民生”的结合体,就要处处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进行监督。比如,通过报道公共信息,形成公共舆论,激发公共参与,按照“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三元分析观点,市民群体对社会问题产生共识或质疑,从而形成舆论。比如,一档民生节目或新闻的来源,不只是专业媒体的记者采集,普通百姓也有提供新闻素材的机会、可能及权利。假如让受众成了“传者”的角色,就会极大的满足了参与的热情。首先,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与贴近性。本世纪是一个强调民主的时代,民主已经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而不是局限在一些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之中。民众所关注的往往是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稳定等需求,这些方面和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民众各种利益和需要的实现。所以,以平民意识进行舆论监督,以本土化的市民生活环境和状态为基点,符合贴近性原理,符合人们的心态并使之平衡,这样就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其次,民生新闻力求突出新闻“原生态”的呈现。德弗勒认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民生新闻要让人们有一种将问题破解的快感,起到以小见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寻求符合受众群体需求的“动之以情”的整体定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巧妙结合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方法,是实现内容最完美的传播途径。“动之以情”能够使不稳定认知表层得以改变;“晓之以理”能取得稳定的深层次的认知与态度的转变,弱势群体大部分是普通百姓,文化层次不高,如“晓之以理”进行说教,受众不易接受。“动之以情”关注百姓的命运和生活,其生命的疾病与具体的小事,不是完美的叙事和修辞,从而为电视文化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消除了原有的话语特权和垄断。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关爱和关怀。

当然,民生新闻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例如,民众新闻的非政治化和民主化倾向。其中,商业逻辑的侵蚀,使得一些电视节目追求神奇、轰动且耸人听闻。进而电视也正在走向非政治化或中立化。这样就容易使社会新闻取代电视的文化品位或政治功能,造成受众的政治知识趋向于零。另外,这里还有一种“唯民化”倾向,即只要是民众的内容就详细报道,这也容易造成琐事堆砌。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但媒体也不是有新闻必录、面面俱到的工具。要有重点有分析的加以取舍,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加以报道。还有,有些误解导致了相关新闻弱势人群的失语现象。大众媒体就像一堵墙隔离了市民和农民,农民处于边缘,很少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弱势且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其原因是信息闭塞,缺乏号召意识。

三、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恪守职责,提高舆论导向。集中反应民声、民意、民情的民生新闻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城市的变迁、文化的多元、媒介内外环境改变提升等而应运而生的。这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过分强调受众为本;趋于粗俗;降低品位;讨好市场等,出现了一系列“伪民生”的低级迎合现象,缺少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感,也使得新闻生态遭受巨大的破坏。实践和现实表明,成功的民生新闻或栏目,一定是确立新闻操作的严肃性和恪守媒介职责的理念。1999年黑龙江省的《新闻夜航》节目既是如此。其宗旨是“关注民生,倡导和谐”。这也是受众持续关注的主要原因。

(一)深度把握民生新闻内容的健康性。健康向上的民生新闻,可以避免民生新闻的价值错位。一档有文化、有品位的民生新闻,皆是重点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给人们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节目都是在观众的期待中走过公众的视野,反应的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讨论的对象。如新闻夜航开播的《游戏厅乱,黑网吧黑》、《来了风沙,别了我家》、《给梦想插上翅膀》、《光明的美丽》等,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意义也极其深远。若使民生新闻节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注就是要将有“民生新闻做透、做实、做尽”的理念。为此,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平凡和细节的琐事中挖掘节目的潜质,展示生活和生命的光彩、繁华、富足和执着。

(二)恪守媒体的社会职责,注重舆论。我们主张有关民声、民意、民情的民生新闻的监督性报道,在每天的播放中都要占有一定的比重。注重跟踪报道,对假、恶、丑现象有选择的曝光。但监督类报道一定要遵循“客观公正报道、杜绝主观臆断、弄清事实”的原则,做到“监督不添乱,到位不越位、解决不包办”,合理把握“度”。另外,新闻记者在创作这类节目时,要听取双方意见,不可听一家之言,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保持人民记者的美好形象。

(三)民生新闻特别需要贴近百姓、真情服务、塑造魅力,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民生新闻作为一次新的电视变革,其意义远大,意味深长。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百姓生活的实录,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的特点。要知道“平民视角”不在于理念的单一确定,更是在于对“度”的把握和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要以“人”本身入手,在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的基础上,充分注重以“人”出发,而非事或物出发。例如,2003年媒体对齐齐哈尔“八四”日本毒气伤人事件的报道就是注重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这样的报道能打动人,能感染观众,所以节目总是以百姓的视角来发现新闻、走近新闻、挖掘新闻、从屡屡发生的平凡而普通的事件中获得有益启示,完成民生新闻自身由特殊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价值坐标以供参照。

在农村,“民生”问题也是很多。农民需要电视等媒体关照,需要得到关怀、关心、传播他们有用的信息,丰富他们的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更要注重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避免重城轻乡的倾向和观念,真正体现宽广的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如《备春耕看农资》节目等都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报道,用事实说话、反应农民心声。

(四)民生新闻是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素材应该来自于基层的普通百姓,对应的人应该是社会大众。为此,新闻媒体就要立足大众立场,坚守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社会大众排忧解难,把话语权交给社会大众。若要做好一档好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工作这是关键。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又高的素质和基本功,不仅要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明辨是非的政治立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有艺术性。既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第讲述老百姓身边发生的真實事件和实例,让老百姓明情、明理、明是非、明真相,又要求新闻节目制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全局的筹划、语言的简练和精准组合去制作节目。这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实践、磨练,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和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话语权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8:38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0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0:48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