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俊
[摘 要]麦金太尔开启了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之路,他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他的内容深刻的德性观。麦金太尔德性观主要包含了“实践”、“个人生活整体性”、“传统”三方面思想,他倡导通过实践追求内在的利益,实现生活的完整性,过上“善”的生活。这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麦金太尔;德性观;大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40 — 02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1929—),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之一。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德性之后》(又译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被称作他的德性观的三部曲。他直面社会的道德困境,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倡导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试图以一种新的途径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他所直面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当今我国所呈现出的状态。因此,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对我国的道德建设事业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一、 麦金太尔德性观的主要内容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1〕因此,他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的主观性与情感性。那么,何谓“德性”呢?德性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2〕234从这些互不相容的德性概念中,麦金太尔确信能够理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的德性概念,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复杂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特征,麦金太尔将之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也就构成了他的德性观的三个主要内容:
(一) 德性与实践
实践,是麦金太尔德性观的理论前提,他赋予“实践”的意思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性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准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其结果是,与这种活动追求不可分离的,为实现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观念都系统地扩展了。〔2〕237在这段表述里,麦金太尔将实践的意义规定在了“内在利益”的获得上,所谓“内在利益”是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利益,与之相对的是“外在利益”:指对某种个人的财产和占有物的获得,这是与实践本身无关,而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利益,麦金太尔主张的是对内在利益的追求,通过实践本身去追求。
那么,实践与德性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德性通过实践表现自身,获得基本的内涵,也就是说,德性通过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德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确保实践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2〕241也正是在这样的阐释中,麦金太尔明确了德性与实践的关系,也为德性观的规定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背景论述。
(二) 德性与个人生活的整体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是以行为者为中心的,这个行为者必须是具有完整性的统一体,而不是相互分离的片段。德性品质就表现在统一体的整体生活中,因此,整体性的个人生活就成为了理解德性的第二个阶段。
个人生活的整体性表现为人生的追求与探寻的统一性,即通过探寻终极目的和终极善来实现生活的价值。而个人生活的整体性又来自于“人格的同一性”,“人格的同一性”则源于行为者行为的“叙事的历史”和对历史的“可理解性”。行为者的行为意图决定了他的行为,而意图只有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一种是个人历史的背景,另一种则是个人意图存在于其中的处境的历史的背景,合称为“叙事的历史”。人生如同一个历史的叙事,只有让他理解了我们的叙事,“人格的同一性”才能体现出来,从而才能有整体性的生活。
由此,麦金太尔在书中说到:“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2〕277
(三)德性与传统
前两个阶段的阐述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麦金太尔还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自我不得不在社会共同体中和通过它的成员资格发现它的道德身份,〔2〕279这就意味着要从历史的角度,将个人的道德和实践放在传统中,考察代代相传的道德传承,在这个意义上,个人与共同体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表现了出来,道德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也建立了起来。德性只有放在传统中考察才能彰显其完整性,反过来,传统也离不开德性的作用,正是德性的践行维持和强化着传统,同样的,德性的缺乏削弱和摧毁了传统。
在第三个阶段的阐释中,麦金太尔揭示了德性的第三层意义:美德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维系个人能够在其中找到他的善作为他的整个生活的善的那种个体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3〕
二、 麦金太尔德性观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
(一) 麦金太尔历史研究方法的启发
麦金太尔在进行德性研究时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方法,提出了德性的历史性,主张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建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德性体系。他的这种方法论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有两方面的指导:
一方面,德育理论的研究要联系现实社会,揭示社会问题。高校中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是大学生德育队伍中的力量之一,他们站在理论的前沿,以专业的眼光进行理论研究,然而往往会有一些理论研究者研究“假问题”,不能深入道德的现实本身。由此,只有联系实际、反映大学生德育“真问题”的理论研究才能体现价值,这就是麦金太尔的研究方法给予的启发。
另一方面,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方法要符合时代特征。德性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德育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以80年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来要求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现实不同,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要有不同。另外,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说教方法很难起到直击心灵的效果,这就需要大学生德育方法做出创新性的改变,例如引入新媒体的技术,建立多项互动的德育模式。
(二) 麦金太尔德性观的启发
1.实践与德性观点的启发
麦金太尔指出:德性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这就告诉我们: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也要在实践中进行。首先,大学生的德育要从实践要求出发,并回归实践。高校中的德育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以实践的需求为标准,避免纸上谈兵的无用说教,避免让学生产生德育对于自己没有用处的观念。此外,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来编排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例如,大一的新生在实践中可能更多的关注与新环境的融合,那么德育课程就要有意地安排如何与人相处的内容;大四的毕业生在实践中可能更多地关注择业就业的问题,那么德育就要增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内容。当然,德育要从实践出发,也要回到实践,这是要求德育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所指导,帮助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在实践中体现越来越高的道德境界。
再则,麦金太尔的实践观中强调对“内在利益”的追求,这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会被外在利益所吸引,若缺乏有益的引导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成为单向度的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对内在利益的追求,避免外在利益的物化,实现全面的发展。德育工作可以从很多发展致力于此,其中对学生幸福观、价值觀的引导就是必要的途径,尤其是对幸福观的教育,这在当前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在德育课程、德育活动中引入幸福观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追求终极善的生活,有利于他们的行为选择摆脱低级的外在利益驱使,向真善美努力。
2.个人整体生活与德性的启发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被片段化,每个人以自己的“特殊性”来衡量是否道德,客观的道德标准已不复存在,这必将导致社会道德的混乱,尤其是公共道德的丧失。因此,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应当强调对人的完整性的塑造,树立完整的人的概念。
高校的德育要从培养完整的人出发,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对公共道德的遵守,架起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因此,道德教育要倡导生活化,在德育课堂上体现生活的色彩,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德育活动则要以服务学生生活为宗旨,形式化的活动要坚决避免,活动还应营造共同体生活的场景,提供学生模拟社会生活的机会。
此外,麦金太尔还提出了生活的不可预言性和目的性,“不可预言性和目的论作为我们生活的要素合并存在。”〔2〕272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很大,心理问题日益显著,这就亟需德育工作的引导。通过形式丰富的德育工作让大学生认识生活的不可预言性和目的性,帮助他们明确生活的方向,树立理想,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感教育,让大学生面对不可预言的生活难题时摆正心态,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传统与德性的启发
麦金太尔德性观中对传统的关注,主张将德行放在传统历史中考察的观点也给予了大学生德育启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年轻的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触机会很多,而且还不成熟的心智使得他们更易受到影响,出现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高校德育中应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增添其民族自豪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大学生与外来文化中竖起一道屏障,相反,我们应确保外来文化传播的自由性,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来防止外来文化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是大学生德育要积极借鉴我国传统中的精华。中华传统中有着深厚的道德教育的底蕴,可借鉴的资源非常丰富。在德育内容上,传统道德完整的内容体系和精炼的表述既有利于德性的传播,也有利于深入人心,例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在德育方法上,传统德育中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价值,例如儒家“比德”的方法。在德育环境营造上,传统道德教育非常注重环境的作用,荀子就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表述。大学生德育环境的建设就可以从中汲取精华,并作出与时俱进的创新。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在西方摸索道德出路的历史中绽放出了富有活力的光芒,虽然它未能根除道德危机,但是其理论的先进性不仅给予当时的社会莫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价值,大学生美好德性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麦金太尔思想的指导下一定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 考 文 献〕
〔1〕 刘莉.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2002,(06):39—41.
〔2〕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 秦越存. 麦金太尔美德概念的建构及其启示〔J〕. 道德与文明,2007,(02):49—52.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