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谋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优先考虑的问题。当物质财富无法满足人的幸福感时,幸福感就只能靠文化来提升。多元文化冲突下,人更容易丧失理性的判断和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本文从社会公共服务和现代公民心理两个角度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从良好的文化教育、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消费品三个方面为现代公民提供获得幸福感的坚实基础;认为应该从强化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辨证理性地看待幸福三个方面提升现代公民感受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公民;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標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11 — 02
公民素质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直接反映,反过来,公民素质的现代化也能继续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沿着健康理性的轨道向前发展。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除了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独立判断的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心之外,还应该具有以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其中也包括感受幸福的能力。公民感受幸福的能力越强,社会就越和谐,民族凝聚就越强,整个社会就越能迸发出震天憾地的精神力量。现代公民的整体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成败与否的量化标准之一。
一、介绍
目标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他的需要得以满足和目标得以实现,而这个目标必须与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文化背景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幸福感。也就是说,幸福感不是单一平面的,它既包括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内容,而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用数学公式总结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幸福是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的。物质财富带给人的便利和享受能使人们感到幸福,但是物质资源的稀缺性总会使得某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幸福会因为人的欲望的膨胀而趋向于零。物质财富的积累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但是当物质财富无法满足人的幸福感时,幸福感就只能靠文化来提升。因此,幸福感的体验和感受虽然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但是人更加不能舍弃的却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文化权益的保障。人对幸福的感知离不开深植于人观念中的文化价值观。人对幸福感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都必然无法超越文化价值观的限制。只有当个体遵照着文化的固有模式去行为时,才会产生幸福感。Markus和Kitayama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取决于自我建构的幸福感的真正本质因文化而异。(邱林,郑雪,严标宾)
二、现代公民的主观幸福感内涵
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只有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人才有可能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拥有幸福的感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人民的幸福创造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优先考虑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为现代公民提供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是社会的责任。一个负责的社会应该保证其公民能够获得良好的文化教育、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消费品。
教育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劳动力,能够培养合格的公民,能够使人摆脱野蛮无知的状态。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接受文化教育不但是提高知识修养的途径,更是现代人的基本权益。只有接受了相应的文化教育,才能在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才有可能在图书和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媒介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当今社会是崇尚教育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实施的成果。每一个现代社会公民都有责任加强自身的文化教育水平,应该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在主观上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日益繁荣,文化服务也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高等、中等和初级学校、各大中小社区都努力为公民的文化服务提供了越来越健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公共服务机关的共识。公民只有真正获得了文化服务的权利,才能获得现代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与其它的消费品一样具有商品的性质,但是文化消费主要体现在内涵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提高现代居民文化消费比率,也就提高了现代居民的幸福感。只有不断地加大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力度,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丰富文化产品类别,才能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消费追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主观幸福感。
三、在多元文化冲突中树立现代幸福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开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从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并可以成为不同的价值主体,从而使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价值观多元化的实质在于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追求。
同一种文化中的个体在感觉幸福的方式上不存在太大的差异,那么个体为了提高幸福感,就会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最终同一文化下不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就会比较接近。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人的生存目标、生活动机和生活价值观也不同,因此人对幸福感的理解不同,追求和获得幸福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多元文化冲突下,人更容易丧失理性的判断,容易丧失对幸福的感受能力。现代公民需要一个有力的政府来引导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要帮助现代公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政府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体系中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应该首先来源于集体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人对幸福感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都必然无法超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限制。只有当个体遵照着文化的固有模式去行为时,才会产生幸福感。现代公民若缺乏对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的认同感,其幸福感只能是空中楼阁。
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现代公民端正荣辱观,增强幸福感指明了方向。幸福是“生存和发展之完满的心理体验,是满足了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需要和欲望的心理体验,也就是重大的快乐”。(孙英2004:57)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正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也是现代公民幸福的条件和保证。人作为高级动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除了具备劳动能力外,关键就是有一种荣辱感。“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恰好为现代人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和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供了道德基石。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更容易导致道德失衡、荣辱颠倒。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就谈不上完满的个人心里体验,人也就没有幸福可言。只有在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中生活,人的灵魂才有栖息之地,让人既能感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的优越,又能体会到和谐风气带来的愉悦,整个社会公众的幸福感也才会有质的提高。
应该培养公民辩证理性地看待幸福的能力,使得公众整体上能够把个人幸福、他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相统一,今天的幸福与子孙后代的幸福相统一,将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统一。人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谋求幸福的动物。由于每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每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寻求幸福的路径自然不尽相同。当今社会,中西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频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再是封闭独立的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解。中国文化大体上为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个人的幸福离不开集体的幸福。没有集体的幸福就谈不上个人的幸福。现代公民要加强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存在有助于降低消极情感带给人的体验。消极情感的产生在所难免,但是个体要学会从消极的事物中发现积极的成分,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受。现代公民能够通过自身的情绪调节,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实现较大的主观幸福感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这是一种感受幸福能力的体现。
四、结语
现时代的文化应该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演化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应该致力于引导人们将自己所面临的消极体验转变成一种积极的正性情感体验,应该致力于引导人们提高文化的鉴赏力,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在这样一个信息转换交流极其频繁的现代社会,应该尊重每个现代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一定要引导其作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选择。每个现代公民有权利享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也有义务参与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中来;每个现代公民都应该提升保障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但是也不能放弃自己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添砖加瓦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幸福感。物质财富带给人的幸福感如同数轴上的抛物线,终究是要落下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攀升新高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人民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民族文明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成为永恒。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的社会,幸福的生活最终要在文化的社会里才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陈姝娟, 周爱保.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03).
〔2〕邹琼, 佐斌. 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4,(06).
〔3〕邱林,郑雪,严标宾.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J〕. 心理科学进展,2002,(03).
〔4〕邱林,郑雪. 中国健康心理学〔Z〕 .2006.
〔5〕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四有公民〔J〕 .求是,2006,(09).〔责任编辑:金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