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2014-05-30 22:58陈超翰
今传媒 2014年6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易经道家

陈超翰?

摘 要: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道家而起,通过易经传遍寰宇,而后阴阳家、儒家等等学派融合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最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文化根源等方面内容的探析解读,对该文化思想影响辐射到的古代设计做了一些浅析,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想起古人宝贵的思维财富,对今日的设计应用做出贡献。

关键词:天人合一;古代设计;和谐共处;易经;道家

中图分类号:J5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49-02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道家而起,通过易经传遍寰宇,而后阴阳家、儒家等等学派融合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最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多多少少也能看到天人合一概念的影子。绵延前年的古代思想不仅在现代发光发热,在古代设计理念中更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天人合一的具体要素

(一)人神一体

“天”、“人”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两个范畴是有着多重涵义的。“天”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指的是自然界的天空,一种是指的是天神。《易经》之中卜卦问天,然后皆由此趋吉避凶,由此可知“天”的地位之高。在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人们通常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种种变化,这给“天”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存在高度。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宇宙万物其实是浑然一体的,这其实与现在地球村的概念是有相同之处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互亲互爱,这都是非常有益的生态观,是大智慧。“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宇宙是一种大化流行的生命境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自觉与天地参赞化育,和谐共生。尤其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规律。

(二)万物和谐

天人合一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天然和谐共处。对艺术设计而言面对如此纷扰的世界,艺术家应更多的提倡诗意境界和“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精神。只有对他人他物有同类感和相通感,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才能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有了对天人合一概念的基本认识,再回头去看古代的一些史料、图文等就不难找出蛛丝马迹,看到古人的大智慧了。

二、漫长历史中不断更新认知

(一)天神崇拜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自然,即对“天”的认识在经历了漫长的调整之后,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境界。在科技知识还不发达的年代,与其说是人们将自然现象的神化加以崇拜,不如说是自然的神奇力量让人们折服向往。土地、阳光、雨水这些都是农耕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自然元素,对于以农耕文化起家的东方国度而言,对自然的依赖、崇敬可想而知。

在已经出土的陶器、铜器和纹饰当中,自然崇拜的痕迹处处可见。其中一些器具甚至没有实用功能,纯粹是一种自然崇拜,比如余姚地区文化遗址所出土的陶釜,光芒四射的造型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辅以植物纹饰,寓意深远。类似崇拜太阳的器具还有很多很多,其他还有动植物样的纹饰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憧憬。

(二)重新定位后的思维辐射

从春秋战国开始古人开始重新定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当其时,百家争鸣各门各派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独到的见解,其中以儒家道家之间的观点争论最为直接、明显。然而文化的交流交融,为日后我国认识人与自然、天与人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造就了日后“天人合一”的理念学说。无论是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或者是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文化基础军立足于当时的农耕文化环境之上。四季交替、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地感受大自然的无边神奇,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仰慕与崇敬之情。这种崇敬在之后的青铜器或者雕文、纹饰之中都有很多的体现。

图1中的突眼青铜面具击中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互相交融。古人对于太阳似乎有着特别的崇拜和狂热,在中原地区的神话和传说中,它频频出现,左右着古人的生命。考古学家相信,青铜神树承载着古蜀人神话般的梦想,古蜀人相信他们的祖先和太阳神有关,太阳的东起西落又与鸟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对飞翔在天空中的鸟儿有着特别的崇拜。在古蜀人看来,这些鸟跟他们的祖先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图腾像鸟一样虔诚地飘荡在蓝天中。

考古界一直普遍认为青铜纵目面具是对古代君主蚕从的描摹。现在则有了新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面具上其实是鸟的形象,勾形的鼻子好像鹰隼一类的鸟,而耳朵的形状则酷似飞鸟的翅膀。纵目面具实际上是人鸟合体的一种正式表现形式。古人相信,人和图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方古族,对鸟形的崇拜同样存在。另外一些鸟形器喙部尖长,比如鱼鹰,三星堆遗址附近有一处河流叫鸭子河,时至今日,仍然有渔民在河上饲养鱼鹰。

在古代人类的观念中,人类都是出自某种特定的物种演变而来,或者是与某些特定的物种有亲缘关系,比如著名的龙、鱼等等。由此,“图腾”应运而生。图腾大多都是用来表现某些特定的动植物,或者与动植物发生了亲缘关系等等。借由对图腾的供奉崇拜,寄托变现对自然的敬仰。如图2中的人面鱼纹,表现了古代某氏族对鱼的崇拜,展示了人与自然相辅相融的美妙境界。

图1 青铜面具 图2 人面鱼纹

三、伟大的思想能穿越时空

人面鱼纹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在古代成功,在現代也得到了认可。比如著名设计师吴冠英设计的“五彩娃娃”。 “五彩娃娃”的头像含有人鱼面纹,据设计者吴冠英自己说,他之所以能设计出这样的作品就是他曾经看见过人面鱼纹盆,从而感受到了人面鱼纹盆的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深深的扎根在了脑海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终于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发扬,之后的奥运福娃身上就可以找到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门类可说是纷杂繁复,是什么让这庞杂的系统捏合到了一起呢?就是通过对“天”与“人”关系的研究探讨,在各门各派种寻找到联系与前进的方向。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核心,在此基础上创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设计理念。中国古代的设计师普遍都受到这样文化思维的影响,把文化、自然、人类放一个层面,将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天人合一”是一种设计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态观。

天人合一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类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之后文化升华产物。事实上,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互相依存亲和,在古代传统美学中,古人充分汲取自然的养分,发现创作美与美学,将天人合一融会贯通到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里去。东方艺术文化的神秘特别、源远流长不是无缘无故的,感谢自然为中华传统文化留下的宝贵财产,感叹自然的神奇为中华艺术设计创造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 邓海霞.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天人合一观[J].赤峰学院院报,2009(1).

[2]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3(2).

[3] 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

[4] 杨秀芳.浅谈“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艺术创造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 “天人合一”?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长北艺术百家,2012(3).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易经道家
《易经·序卦》探微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