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 要:课堂提问是链接教与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问”之有道,学生才能“学”之有效。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探究兴趣;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其效用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师只有“问”之有道,学生才能“学”之有效。
一、“问”有趣味,“学”有动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敏捷,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根源,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更容易接受,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到知识点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在一个夏天,一只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绕着蜻蜓飞来飞去,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蜻蜓不相信,蝴蝶带着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蝴蝶说在数学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以这样的有趣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此时,教师的提问“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激起了学生思维中的认知冲突,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问”有时机,“学”有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能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一课时,提问:“你是按什么分类标准分铅笔的?”由于“分类标准”这个词是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词语的意义难于理解,只有在活动中体会效果才能更好,所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展开分类的活动,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2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分类方法。其实,学生探究出各种不同的分法就是分类标准,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去分类。
三、“问”有梯度,“学”有提升
在小学的课堂中提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提问过易,孩子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便会失去提问的价值,学生容易产生轻视厌倦情绪;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度的把握,应当以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为宜。
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利息与利率时,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打算存到银行。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接下来,出示:小明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四、“问”有探究,“学”有创新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设计了一个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比大小,每个小组学生转动四次,记录所转数字。第一小组转得:“5”“7”“1”“0”,而另一个小组学生也转动四次,得:“6”“3”“8”“7”,这两个小组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数比对方大,就可以任意组合,第一小组为:5710、5701、1075、7501…时,第二个小组就组成:6837、6873、7368、7386…当第一个小组最大为7510时,第二个小组为7683、7863、8673、8763…这时,第一小组总是输,这个组的学生觉得游戏不公平,这个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赢不了?”学生在经过观察比较交流之后发现了赢不了的秘密。于是他们决定比小。第一组为1057,而第二组最小是3678。所以第一组反败为胜,我又问“为什么这次第一组能赢?”学生自然就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赢的秘密。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足见教师只有“问”之有道,学生才能“学”之有效。“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数学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考,“问”出学生的创造。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08.
[2]宋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吉林教育學院报:教研版,2010(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