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得林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概括地说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做出判断的一种教学方式。事实上启发式教学对教师而言,就是设下悬念,用设“疑”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思维方法,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自去思考,以此激励学生去探索。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在学生欲望获得满足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刺激兴趣;创设“疑境”;“诱导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思考。简单地说在于让学生“想”,启动学生的思维,而不再让学生“答”,追求“答”的次数。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呢?
一、刺激兴趣
1.目标刺激法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树立坚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为目标而奋斗的自我牺牲精神。目标的指引可以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增强学习毅力等,使学生养成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的信心。
2.直观刺激法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直观开始。在教学中除了运用生动的语言外,还要运用相应的教具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圆锥的定义,如直叙虽可,但有部分学生不能引起注意,若使用组合教具,在引导中伴随着声响,通过圆锥形成的启发,学生很容易给出两种方式的定义。
3.竞争刺激法
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争过程中,人获得自我成功的要求越强烈,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会越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变换多种方式充分开展竞争,培养学生间互相激励的学风,形成学生力争上游的学习情绪。
4.信息反馈法
当教师向学生输入的信息须学生做出判断时,要将判断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其结果进行引导、分析、明确、恰如其分地反馈到学生中去。通过反馈,得到赞许的学生会保持满足情绪追寻下一个问题,得到否定的学生会激起学好知识的愿望。比如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就是通过不同的思路而取得相同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师的反馈,学生才能认清一题的多种解法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寻找解题规律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微妙的反馈意义,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持续和改变,教师应注重教态的表达和语言的准确。
二、创设“疑境”和“疑点”
古人云:“读书无意者,须教有疑。”这种“疑”主要是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设“疑”要选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在探索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推论、论证,切实启动学生的思维。设“疑”要讲究“境”,要把握思维“气氛”和设“疑”时机,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设“疑”,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三、“诱导思维”
使“有疑者無疑”,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时机
把握好时机对于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效率是很重要的,缺乏求知欲,就不会奏效。只有当求知迫切时,诱导才如及时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究方法
要因学生的基础而异,启发要恰到好处。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做到以情启智、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考省略,使学生思想放松,展开多向思维自由地联想,触发灵感的产生,否则学生会思维疲劳以至知难而退,得到相反的效果。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