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存
【摘要】甘肃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特色,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更好地布置数学作业.笔者首先对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进行分析、反思,研究高中数学作业的特点和分类,提出了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高中数学作业结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布置;设计原则;新模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总体上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组成一个基础型、提高型、竞赛型的训练链,通过机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从近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本人在教学中倡导以主动作业为主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典型和生动的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一、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能力.正確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设计作业时注意以下几方面原则:
1.作业的目的性
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作业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作业.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能依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2.作业的针对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设计的作业如果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太难,或太深,学生不会做,无结果,他们的兴趣和情绪就受到影响.困难性作业应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且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3.作业的差异性
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则可缩小这种差距.当然,它需要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也不例外.可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开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显然行之有效,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4.作业的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地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5.作业的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
二、高中数学作业新模式
1.自选作业
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
特色与优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改善了作业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
2.分层矫正作业
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特色与优势: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自编“测验”作业
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互评、互测.
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研究性作业
做法:①教师给定范围或专题,学生选题;②学生收集整理资料;③反馈与修正;④形成作业成果;⑤汇报交流,进行评价.
特色与优势:教师给定范围,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完成时空跨度大,可以寻求合作伙伴,有创造性,与生活紧密结合,加速了个体的社会化,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利用等能力.与传统作业比较,探索研究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了作业过程、完成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开放性.
总之,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