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先
【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分析从我院收集的2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 20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引起的153例(75.74%);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154例(76.23%),抗肿瘤药22例(10.89%);药品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的96例(47.52%),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7例(3.47%)。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并重点监测,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藥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07-02
ADR是指在正常剂量的合格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ADR监测工作是临床药师切入临床的良好契机,也是临床药师服务于临床的重要内容,在医院的ADR监测工作中,临床药师不但是ADR信息的提供者,还是具体监测工作的参与者。因此,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具有医生和护士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我院于2007年成立了ADR监测中心,主要由药师与医护人员从不同途径收集ADR并上报。现对收集的20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我院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降低ADR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的1486份详细退药记录中,收集整理出202份ADR报告。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ADR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药品给药途径,ADR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与ADR 202例ADR中,男性74例,女性128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1.73。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84岁,其中≤10岁41例(20.29%);11~20岁11例(5.45%);21~30岁17例(8.42%);31~40岁22例(10.89%);41~50岁24例(11.88%);51~60岁33例(16.34%);≥60岁54例(26.73%)。
2.2 药物种类与ADR 引起ADR有65种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154例(76.23%),中药制剂(莪术油、鱼腥草、穿琥宁等)引起的ADR22例(10.89%)。致ADR的抗感染药物,以β-内酰胺类抗菌素最多,详细结果见表1。
2.3 给药途径与ADR 引起ADR,静脉滴注153例(75.74%);口服39例(19.31%);肌内注射4例(1.98%);局部外用6例2.97%)。
2.4 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主要以皮疹、搔痒等自觉症状为主,其次为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
2.5评定ADR的严重程度:轻度112例(55.44%),中度83例(41.09%),重度7例(3.47%)。
3讨论
3.1 本次调查表明,女性ADR构成比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较差有关 。≥60岁、≤10岁、51~60岁这三个年龄段患者占前三位,这可能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儿童期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和结合能力较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易造成蓄积;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使药物排泄减慢,且老年人合并用药多、体质差更易诱发ADR。因此临床用药要注意关注ADR高风险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过敏体质及患发多病患者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本次调查中显示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静脉滴注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引发皮疹、药物热、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因而此种方式给药相对于其他方式给药更易导致ADR。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不注射”的基本原则。静脉输液时除非有特殊要求,应注意控制滴速,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临床关注用药途径,是否接触有害物质等影响ADR出现的因素。
3.3 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 由表1可知,所引发的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居各类药物之首,这与目前各医疗单位大量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在应用抗菌药时,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从而造成了滥用。在实践中要关注高风险ADR药物的应用。
3.4 ADR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为主,临床表现以皮疹、搔痒、红肿为主,多为自觉症状,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这些患者易主诉,易与发现,ADR症状一般以轻度为主,停药后即可恢复。
参考文献
[1] 金桂兰,唐 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2] 朱顺法,余翠琴,程亚军.14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2):210-211.
[3] 韩联合,冯国清,王奎鹏,等.4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1045-1046.
[4] 罗存梅.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