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飞 徐彩芬 吴海蕊
[摘要]随着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养老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存三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而在机构养老中,敬老院养老较为普遍存在。本文针对吉林省养老现状和敬老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敬老院养老模式完善的对策,重点在论述养老院养老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敬老院养老模式;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04-02
截至2013年年底,吉林省共有老龄人口412万,占总人口的14.9%[1],已经远远地超过联合国规定的7%的标准,这表明吉林省已经处于老龄化状态,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加快的趋势,因而形成了现阶段“未富先老”的状态。同时,吉林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中出现更多的“留守老人”,其老龄化程度远超于城市;二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逐渐缩小,“重幼轻老”的现象逐渐显现,家庭养老的功能减弱;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收入比较低,养老观念比较浅薄,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因此,立足农村,针对农村养老特点,完善敬老院养老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回顾
丹麦社会学家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提出“福利体制”、“非商品化”和“非家庭化”三个概念,并且把福利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模式,为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所采用[2]。世界银行组织编写的《防止老年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和《21 世纪老年人收入保障:养老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视角》两书中,向各国提供了两个多支柱养老模式建设的建议,指导世界各国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多支柱模式,从而改善养老状况。
国内对养老模式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养老模式的类型上,其中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流,被广泛地探讨。孟艳春(2011)将养老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认为在现阶段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难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把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并朝着社会养老方向发展[3]。孟祥林(2014)认为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只起辅助作用。还认为未来的社会要逐渐形成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体,伴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农村养老体系[4]。
综上所述,社会化养老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同,也是以后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而当前,受吉林省社会经济和养老制度的限制,在社会化养老模式中,敬老院养老是起步最早、建设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种社会养老机构,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很重要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因此,笔者将立足当前吉林省农村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敬老院养老的发展出路。
2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2.1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
吉林省各市的敬老院分布情况如下,位居前四位的是长春、吉林、延边、通化,分别在全省敬老院数量上占到22.80%、29.86%、10.19%、9.72%。就目前来看,乡镇敬老院的数量规模还能够适应各地区的发展,但据了解很多敬老院的容量很大,入住较少,出现入住率低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敬老院标准容纳数量在一百多人左右,而实际的入住数量仅为五十人左右,较多的房屋闲置,出现 “供过于求”的假象。实际上,在乡村还存在一部分农民符合入住的条件,由于家庭观念、个人想法、土地等不肯入住敬老院。一部分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自养能力,在家比较自由随意。因此,没有达到供需均衡,闲置部分养老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敬老院的养老功能。
2.2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存在问题
2.2.1农村敬老院供养资金不足
五保对象供养资金主要来源于转移支付资金和省补助金,县乡扶持的资金较少,其渠道主要靠财政投入。由于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较大,另外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很难安排资金用于敬老院的更新、維修建设。农村敬老院的房子大多是大集体时所建,新增新建的不多,设施较为简陋,服务功能单一,供养条件落后,医疗缺乏保障,有限的供养经费与较高的医疗费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2.2.2农村敬老院管理机制亟待健全
根据《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建设和服务管理规范》,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为1∶15,敬老院一般设有院长一名,副院长1名,服务护理人员根据各敬老院的入住人数确定。而由于乡镇敬老院的性质没有确定,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就没有正规合理的来源渠道,一般由各院的供养经费中支取,但敬老院的运行经费来源少,资金支持小,造成工作人员的工资微薄,多则600元,少则300元,严重影响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水平。另外,敬老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缺乏监督,很可能造成院长及亲戚挂名工作人员,占用供养经费,也给“吃入住老人的生活费”的情况提供了可能[5]。
2.2.3供养标准偏低,服务队伍素质不高
日常生活对老年人的影响很大,穿衣吃饭又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方面,大部分敬老院的供养标准偏低,生活质量不高,很难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以通化市为例,农村敬老院老人的年人均供养标准是2700元,平均标准比较低,随着现在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的速度加快,各项需求和费用在增加,供养费用更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素质不强。还以通化市为例,敬老院的服务人员主要是招聘一些乡镇退休人员、附近能吃苦有爱心的农村妇女等,这些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基本不具有专业管理、护理知识,更多的是参与院内的卫生打扫工作,日常的生活应急救助还是没有保障。
3促进吉林省农村敬老院养老模式顺利运行的对策建议随着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养老规模会随之而扩大,敬老院作为社会养老的一种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农村敬老院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立足自我,争取外援
供养经费是敬老院发展的基础,保障资金才能更好地办院。笔者认为供养资金的渠道可以有三种: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养老的投入,财政预算要增加养老方面的比重,还要监督养老资金的利用情况,使每一分钱都花在老人身上。二是敬老院要利用一些闲置资源,如土地、水面等,采取养殖、种植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收入。三是要加大争取社会性捐助力度,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积极争取本土名人对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的捐助,为敬老院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坚持社会赞助、院内自筹、政府补贴三结合的投入导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老人真正得到实惠。
3.2提高标准,改善服务
提高管理标准和生活标准,切实保障老人的生活。应该合理规划一周的饮食搭配,定期改善生活,为老人补充营养,要改善敬老院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笔者认为,队伍建设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則,院长实行聘任制,其他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向社会招聘的有专业护理技术、技能的人员,推行“院长负责、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把入住老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作为管理形式。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使老人病有所治、急有所救,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6]。
3.3加强建设,丰富生活
敬老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老人生活满意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敬老院和政府应该有规划地、有步骤地完善院内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开办一些老年休闲场地,增添一些健身器材等。敬老院还可以争取社会上的演出团体为老人们定期义演,从而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让老人感到满足感、幸福感。同时,可以吸引那些散养的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从而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这样也使养老资源尽可能地充分利用。
4结论
福利事业的发展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敬老院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随着老龄化的逐步加剧,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应集社会之力努力办好敬老院,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吉林新闻网[EB/OL].http://www.jl.chinanews.com/news1-91573.html.
[2]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J].公共管理评论,2006(1).
[3]王贝芬.我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4(1).
[4]龙国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4.
[5]吉林省民政厅[EB/OL].http://mzt.jl.gov.cn/llyj/201103/t20110329_968149.html.
[6]吉林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3.jl.gov.cn/zwxxy/tabl/dpttta2010/201011/t20101129_911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