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芳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激发主体潜能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新课标 学生 主体 潜能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84-02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各种能最大限度组织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观察、动手、思维等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激发主体潜能,开启课堂活力之门呢?
一、营造情景,开启兴趣之门
生物学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要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维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打破满堂灌,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引导,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变学生听教师结论为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节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先给学生展示大自然中各式各样的花,鲜艳灿烂的花朵,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很快就能把学生吸引住,这时学生心情愉快,兴趣被激发,精神集中机制也发生了作用,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花吗?你还能说出你认识的其它花吗?它们都是些什么颜色?这些问题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教师再次抓住机会导入问题:这些花的结构一样吗?它们是如何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呢?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认真地思索,主动求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利用投影仪展示桃花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获得了相关的知识。通过营造情景,问题诱思,学生学习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疑置问,开启思维之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利用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问题,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创造条件。例如学习“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时,提出“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什么样的种子萌发能够形成幼苗?”等问题时,既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钳住,又能让学生随着教师层层设疑的线索而积极思考、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调动学习上有退缩性行为学生或中下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通过合作讨论得出一致的意见,可以使中下层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并通过合作讨论,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论辩思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又如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中“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围绕“两栖动物有哪些特征?”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说:青蛙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是两栖动物。有的说:既然两栖动物的特征是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那乌龟也是两栖动物。有的说:乌龟不是两栖动物,大鲵才是两栖动物,因为大鲵是用鳃呼吸的。有的说:青蛙是两栖动物,因为它皮肤能分泌黏液。大家纷纷发言,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查找资料,最后形成共识:两栖动物的特征有:①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②绝大多数种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③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通过各自表述,合作探究,形成正确的观念,开启大脑的思维,避免看问题陷入片面性,或以偏概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三、探究学习,开启运用之门
探究式的教学理论依据的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布鲁纳提倡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让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独立自由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动手实践,深刻理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例如在学习“探究光合作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准备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指导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遮光和光照等步骤。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并导言: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证明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那么同学们也来做一个小科学家,模仿萨克斯的实验方法,通过自己探究,看是否得出同样的结论。各小组成员配合,按照课本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教师发问:这实验结果跟萨克斯的实验结果一致吗?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作用?……学生会顺着他们获得的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也已经看到学生动手参与探究后取得的成果。于是一些相关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来做了:给你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器具,你能否设计出实验步骤来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你会做出假设并预测实验结果吗?然后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探究实验,不仅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的情感体验,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牢固地建构起知识的体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善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参与,例如在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做一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感受运动是靠哪些结构协作完成的;在学习“心脏”时,让学生亲自摸一摸心脏的位置及感受心脏的跳动;学习“眼与视觉”时,让同座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球,感知巩膜、虹膜、瞳孔等结构;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让同座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皮、耳垂等,感受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等等。
2. 善于质疑,寻根问底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为有利于学生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参与调查研究。例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让各小组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表现;学习“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按教师指定的池塘、河流,调查池塘或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时,让学生调查本校学生的近视情况及成因,并写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充分开发,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总之,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就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主体潜能,开启学生兴趣之门,思维之门,运用之门,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