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现象的文化解析

2014-05-30 10:48:04厉国刚
今传媒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网络文化

厉国刚?

摘 要:从“网络一代”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以及自身富有激情、创造性、叛逆性的特征来看,文化上的反抗有其出现的土壤和存在的条件,但事实上类似“杜甫很忙”的网络文化现象,并不没有多大的文化抗争性,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是沦为一种娱乐、恶搞、戏谑。“网络一代”同样不可避免地沦为文化娱乐体系中的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

关键词:杜甫很忙;文化消费;网络文化;群体狂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14-03

一、“杜甫很忙”现象出现的背景

人教版语文课本有一副杜甫的配圖,他那忧国忧民的形象留在许多国人的记忆中。而时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他从课本走向了微博等网络空间。那一系列全新形象,如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等共同构成了“杜甫很忙”的网络景观。那么,“杜甫很忙”现象何以出现?

中国的教育,受到很深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灵活性、活泼性不够,多的是政治说教和道德教化。政治课从小学一直贯穿到研究生,试图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过往往是生硬的、不容分说地强加给他学生,学生产生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而即便其他课程,也是灌输多于启发,知识的传播多于创新能力的挖掘,不太理会学生的兴趣培育。素质教育已经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但并没有被真正落实,对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追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独生子女的政策下,家里就那么一个宝贝孩子。许多父母总觉得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从而过早过分地强加给孩子一些教育,寄予了孩子过高的期望,从小就让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或知识。中国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大赛上可以独占鳌头,但在更讲求创新的诺贝尔奖上却鲜有斩获,这是值得反思的。

在学校的管理上,一直以来强调的是秩序和纪律。而不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兴趣。结果一个个貌似很规矩,实则文明素质堪忧;一个个貌似很听话,但创造力也被无情扼杀。

为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会引起那么多人的热议。

在各种文字作品中,充满着主流话语。从电影艺术而言,商业化的、娱乐化的、政治性的影片大行其道,而那些个化的、先锋性的、批判性的影片往往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并且,那些有很强宣传色彩的影片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支持,在传播上被优先考虑,在经济回报上是有利可图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宣传媒体就更不用说,到处都是主流文化,主流话语。这种主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性,并不是真的大家选择的结果,主流未必意味着被普遍接受。

而年轻人总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在政治领域,社会参与上无从着落之后,网络空间作为新兴的传播平台,是最容易被突破的薄弱环节。于是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下,玩一点非主流的东西,制造一些“杜甫很忙”的图片,有其文化反抗的意味。年轻人通过参与这种行动,以及借助网络语言,一起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空间,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狂欢的乐趣和存在感。

那些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网络的“网络一代”,年龄不大,一般认为他们是富有激情、具有个性、创新性和反叛性的。

由此看来,从社会教育和青少年特质而言,文化反抗具有显而易见的理由和背景。而网络空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表达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表各种文字、图片以及视频,从实施文化反抗的实际空间来看,也具备较为充分的可能性。“杜甫很忙”现象的出现,是不难理解的。

“杜甫很忙”同样赢得了许多都市白领的追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朝九晚五的钟摆式的机械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疲惫感,不仅是身体的苦累,还有内心上的倦怠。中国人是最勤劳的,但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对休闲的需要,只是在一种历史和文化作用下,大家一直在忙碌着。但对这种状态,大家并不是就没有怨言,只是这种不满在激烈的工作竞争面前无足轻重了。“忙”成了中国人的最突出特点。因此“杜甫很忙”现象背后,有着对当前忙忙碌碌生活状态不满的一种表达。

二、“杜甫很忙”现象的文化反抗意味

“杜甫很忙”这一网络文化现象,应当说有其一定的抗争性。将杜甫、李白、关公等古代的名人、权威、神圣的人物那种古板的形象生活化、日常化、个性化、戏谑化、丰富化,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网络媒体引领了后现代文化的流行。“杜甫很忙”这一现象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意味,一个已经离世上千年的人物,突然之间似乎活了,并且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会儿忙这个,一会儿忙那个,这是颇为神奇的事情。这是网民的一种后现代文化的制造,通过拼贴、嫁接、重置、错位等方式制造出一种新的景象。“杜甫很忙”的制造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严格的逻辑,大家都可以用各种方式加以表现,只要自己觉得好玩就行,有人追捧最好,没人喝彩也不在乎。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破除权威、去中心化、主张个性的一种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传统教条的一种抗议和不满,对枯燥学校生活的一种抗争,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要求。大家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这一表达形式的,表现了自己的支持态度。有学者认为“杜甫很忙”现象是“青年群体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支配文化的抵抗” [1]。这种文化反抗,到底有多大的力度?

首先,没有强烈文化反抗的意识和自觉,更多的是一种无聊的恶搞,而围观者,也不过是盲从的网络“哄客”。文化反抗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被动,但文化反抗的意识和自觉会促其走向成熟。如果只是一种恶搞式的文化反抗,不会有多大的力量。即便大家参与其中,也不过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临时聚集而已,转眼之间就会一哄而散。

其次,这种文化反抗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看不出这是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或者其他领域的一种抗争。大家参与围观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解读,同样很少有人会觉察出其中的目的性。

并且,这种文化反抗,也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这远远不如“占领华尔街运动”那么声势浩大,有明确的组织,也有清楚的主张。这种文化反抗,斗争性非常弱,目的性并不强。文化反抗总需要一种理念,一个美好的愿景,如果缺乏了自己的主张,这个抗争,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力的,没有多少的分量,难以形成一种思潮,也无法一以贯之地开展行动。

最后,从实际效果而言,没有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主流文化带来多大的撼动,没有形成多大的文化上的影响力,大家只是一笑了之而已。

三、“杜甫很忙”现象的群体狂欢特性

“杜甫很忙”现象的出现只是文化工业时代强大的娱乐经济的组成部分,本身已沦为一种游戏、一场娱乐、一次恶搞、一个戏谑。

网络是各种话语的展示平台,大家在上面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并不是所有自己想要说的话都可以说,在中国,政治性的言论的表达空间有一定的界限。许多人主动地回避了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因为这种自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网络上虽然也有一定的表达自由,但在大多数人的主动回避之下,形成的是“网络一代”集体性地远离政治,存在一种政治冷感。大家对政治变得漠不关心,形成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政治参与机会的缺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影响更大的是如今这个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人们满足于各种各样商品的消费。

在这个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不断膨胀,主导了大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告中的“三日不购物,便觉灵魂可憎”的宣告,表明消费是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家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媒体上光怪陆离的广告不断在诱惑着消费者,奢侈品的消费量不断攀升,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在消费的狂热中得以充分的彰显。

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消费话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购物,以及对物质的占有。“网络一代”经常关顾各种购物网站,相比于政治和社会,更关心的购买各种名牌商品,以拥有名牌为荣,追求名牌为目的,甚至出现不惜出卖贞操,或者卖血卖肾去购买iPhone等名牌商品的现象。消费话语是不被禁止的,甚至“消费是爱国”,是被鼓励的,因为这可以拉动GDP,推动经济增长。在消费主义逻辑下,流行文化是一种与普通商品无异的消费品。

在文化工业强大力量的裹挟之下,媒体纷纷走娱乐化的道路。当前的娱乐经济是非常发达的。这从多方面可以看出了,例如电视上娱乐节目的泛滥,相亲节目的娱乐化。而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同样在不断加强,那些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性、星、腥”之类的新闻在媒体中大行其道。与明星相关的一点芝麻大小的事情也会被反复报道。娱乐在媒介文化中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当然娱乐是为了生意,为了利润。这是媒体市场导向的必然趋势。

在娱乐经济时代,草根中也有不少人通过自我炒作,或者聘请专门公司策划等方式力求加入到这个行列,芙蓉姐姐、凤姐之类粉墨登场,并被大众作为谈资在消费。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开放性为这些草根娱乐明星提供了可能,但他们是文化工业体系中的产物,遵循的是文化工业的逻辑。

对于文化消费的热衷远远超过文化生产、文化创新,以及文化反抗。“杜甫很忙”也好,“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好,就其实质都是消费品。这类文化中有一些是商家策划制造的,初衷或者是为了维持一款游戏的热度,或者是为了别的商业利益。而这些文化现象出现之后,广告商经常会将其作为一种广告诉求销售其商品。“元芳,你怎么看”火了之后,运用了这句话的广告在各种广告媒体上都有出现。

“杜甫很忙”不过是一种群体狂欢式的文化反抗的消費。大家参与其中,是为了凑热闹,为了在这种文化消费中不落伍。这些网络热词或者网络热点事件,作为一种文化品,类似于时尚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如果你不了解,那么你就落伍了,你就OUT了。为此,你必须去了解,去追随。这样,你才是文化上的消费者。这与购买名牌是一样的道理。“杜甫很忙”就如一个商品符号,只要你在围观或议论,那么你就在消费,就加入了消费者的行列,成为时尚达人。

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娱乐的渴望要远远大于对艺术审美的期待。因此,大家都不愿落伍,都争着要去关注,要去了解。这种大众的围观,是一种群体的狂欢,大家都处于癫狂之中。文化反抗,在这个时代,很容易被娱乐经济和娱乐文化消解,反抗性即便出现,也会失去它的巨大抗争性,最终沦为娱乐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网络中的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现象,为年轻的网民提供了消磨时间的机会。在一个热点冒出来之后,大家就会蜂拥而至,或者加以衍生性的再创作,使其更加丰富,或者只是围观,在一边顶贴,表示支持和欣赏,或者予以无情批判,表明自己的高雅姿态和对此不屑的立场。这样一种的创作、传播或批判,不断重复地上演,看上去格外热闹。的确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可以放松身心,作为一种网络社区行为,可以联络彼此,但并没有多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一再地在低水平层面重复的文化狂欢,只是一种头脑发热的冲动,宣泄了自己的激情,耗费了青春,对政治变得更加冷漠和无知,对真正的创新不见得有什么帮助。宣泄过后,内心里产生的只是对另一场文化狂欢的渴求。这种消费者的欲求,需要一次次的消费来满足。

四、结 语

网络总不缺乏热点,今天“杜甫很忙”,明天“元芳,你怎么看”,今天芙蓉姐姐粉墨登场,明天凤姐横空出世。网络的出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公共表达平台和草根文化展示空间。这种自由,貌似大家都获得了一种权力,取得了文化反抗的条件。

但实际上,网络终归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的力量会通过关键词的屏蔽,网络政策的导向,官方网站的扶持等多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加以“规训与惩罚”。商业的力量会通过营造娱乐狂欢的氛围,制造消费主义话语,推崇感官享乐的生活方式等多样的手段加以诱导和培育。社会当中的强势话语和文化总会在网络中得以继续衍生和发展,取得它一直来的地位和影响。 网络不会是世外桃源,不会是乌托邦。

在媒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商业化需要走向娱乐化,娱乐化需要借助商业化”[2],网络空间也是如此。“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杜甫很忙”之类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品,一波推着一波,旧的很快就会被大家遗忘,而新的总会不断换着面孔涌现。但文化反抗其实并不真正存在,即便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反抗的意味也终将归于虚无,被消解得一干二净,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一个《小时代》得以流行的时代,在这个缺乏批判和质疑的社会里,大众早已蜕变成为单向度的人,只是不断被牵着鼻子走的各种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林慧.解构与建构:“杜甫很忙”的符号学解读[J].电影评介,2012(15).

[2] 厉国刚.媒介迷思论[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3:28:49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11:12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44:25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18:16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8:22:08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行为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2期)2016-07-07 04: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