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企业也发展起来,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我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与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相脱离,校企合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浅短性,本文就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进行分析,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烈,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调整之中,能够早日进入社会的应用综合型人才急缺,这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的阻碍性。传统高校培养的人才重视知识型传授,而在实践应用上和综合素质培养上却没有重点体现,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已经与社会需求工作人员发生了严重的脱轨情况。而很多高校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又普遍存在求职困难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用人之间的矛盾。这主要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想匹配,这反映出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間缺乏沟通,教学和社会产业脱离,学校这种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企业越来越缺人,不能就业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那么如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找到合作主体(高校、企业)、协助体(政府)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企业培育出应用综合型人才,开创“校企合一”的新局面,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青木昌彦认为 “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王章豹指出“广义的产学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王廷芳强调其概念应该为“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
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概念应该是“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借由政府协助,通过联合培养人才而产生的一种互相合作过程”。这样指出了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方是高校和企业,协助体是政府,而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人才来进行支持和支撑,我国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而目前社会发展所急需人才大部分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然高等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主要从参与主体(高校、企业)、协助主体(政府)、方向进行分析。
(一)缺乏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教育,但是国家的政府和相应的校企合作制度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并且普遍存在滞后现象。而这种现象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校企合作表面性,短期性。政府政策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急缺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正式文件和激励措施。而政府没有出台关于校企合作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方针,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支持,只是一直在口头上强调改革,导致我国校企合作至今没有向深层次长期性方向发展。各地方政府也没有主动联系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宜,对人才的相关信息公布存在滞后现象,社会人才需求调查不清晰,所以大部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稀缺的人才相脱离。,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应该努力找到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找到校企合作的制约平衡点,以助于我国高校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综合型人才。
(二)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般校企合作时,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安排、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标准等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我们国家的高校的相关安排,却没有和企业有效沟通,导致需求和人才不相匹配。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习的知识多为理论知识,而相关技术技能的学习也多滞后于现代企业,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是很高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企业要求的相差甚大。高校自身的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和企业的不相匹配,企业需要实践能力较强,并且能够迅速融入社会的人才,而学生普遍被传统的教育模式所僵化,创造力较弱,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造成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缝隙。同时。高校教师也多为科班出身,没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导致学生也很难学到实践性、前沿性知识,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到社会就业,用人单位缺乏合适人才的局面。
(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的其中主体之一是企业,而现代企业大部分都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即使和学校合作,也是多为自身的利益去考虑。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也并没有针对于如何保证企业利益的实践措施或机制,企业单纯承担风险,没有保障,导致企业并不愿意和校方联合培养人才。其次,即使有企业参与进行校企合作,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和高校的实践教学结合,企业并没有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给出相应的目标和需求。企业大部分单纯的投入资金或其他方式与高校参与合作,而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和企业投入的资金或其他进行衡量。另外,企业获得匹配的人才方式较多,而目前来看,与高校合作是其成本较高的一个方式途径,所以企业没有把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放在企业的运营之中,这导致了校企合作的长期性效应无法体现,所以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人才。
三、校企合作解决对策探索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首先要明确企业和高校在联合培养人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纲领性文件和相关政策保障,促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长期性深层次进行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其次,政府应该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激励制度,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投入方式来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共建基金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应该给予校企合作双方一定的政策减免和优惠政策,优先支持校企合作的项目等等。同时,国家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校企合作实践标准,以此来检验各个地方政府是否积极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情况,可以通过考察其是否有校企实践基地、合作课程、合作项目等内容,以此来通过政府力量促进校企合作,以满足社会企业对所需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改进对策
高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详细方案。高校通过设置与企业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更改教学方式来满足企业的真正人才需求。同时,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大部分教师从事理论上的研究,而对于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企业市场需求变化了解较浅,实践接触也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也较差,所以對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势在必行。 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共同和企业进行研发,参与到企业运营中去,并且也能够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加速企业和高校的相互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也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以便日后更好为社会企业服务。另外,高校在优化课程和改进教学方法时,要依据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以调整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需求不对口现象,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企业改进对策
企业在进行高校合作时,多追求利益最大化,计较投入和产出的情况。实际上,企业应该转变这种思想,企业不应该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应该服务于社会,企业在和高校合作时,可以和高校共同建设课程安排、实践项目,这样企业可以将自己需求的人才进行挑选,并且也宣传了企业的形象,同时,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的正常作业也有了免费的劳动力,这样新生血液的注入也可以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开发程度。另外,企业在以资金或设备投入高校时,也可以与高校先签订合同,然后明确股权,也就较少了校企合作利益纠纷,企业通过和学生教师共同合作,也能够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100-104.
[2]田敏.完善校企合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89-90+96.
[3]吴健.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1,17:66-67+69.
[4]费小平,缪宁陵.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129-131.
[5]曲永印,付洪利.破解主要矛盾 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07:13-15.
[6]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