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冯文华
摘要:由于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职场新人面临的主要三大问题有“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强度大”。研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及培养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顺利适应社会、减轻从业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从业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2010年9月6日至11月5日,麦可思研究咨询公司在网上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做了“职场新人”的跟踪调查,该调查以2010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实时了解他们各时段的收支状况、从业压力、所遭遇的职场问题等,所涉及的问题归结起来都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有关,而数据所反应的情况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存在的问题
1.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脱离实际
封建时代的“学而优则仕”发展到今天,变成了“学而优则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如果孩子考不上一所好大学,就意味着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而他们所谓的好大学就是名牌大学,所谓的好专业就是社会热门职业所需要的专业。其实,这些家长犯了两个错误:首先,热门职业不一定是适合你孩子的职业,其次,热门职业也不一定是你的孩子喜欢的职业。
还有的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自己的傀儡。做父母的把他们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家长都是那么尽心尽力的为孩子“设计”,考哪所学校,上哪个专业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这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而实际上却是父母以孩子为载体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背上了沉重的心灵枷锁,为了报答父母付出,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心意和对自己的希望,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听话和服从,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此外,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包办”了所有的家务,只要孩子学习好,在家什么都不用干,很多大学生被“宠坏”了,他们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选择,没有责任心,身体成熟了,可心理却十分幼稚,象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由于自己动手的机会少,既得不到锻炼也得不到肯定,成就感缺失,无法建立自信心,身心发育不平衡,一切依赖家庭。遇见问题不是积极的主动承担,而是逃避推诿。由于学习阶段对社会接触少、不了解现实,所以,工作后,不适应成了他们的生活的常态,比如: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工资不是自己希望的,前程不是自己设想的,能力也没有值得骄傲的。于是,经常跳槽,但跳来跳去的结果,却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哪里都一样,然后就抱怨连天,悲观甚至绝望。
2.教育方式与育人目标的错位
从目前学生不适应社会的情况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学到的与社会所需求的不对应。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目标被升学梦想扭曲了,为了上个“好学校”,就得获得高的分数,从小学到高中,获取分数的考试技巧成了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事,本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想象、阅读、表达以及自我调节、挫折承受、应对变故,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等等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得到锻炼。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也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学校之间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差别,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雷同,本科教学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有的过于偏重理论教学,有的过于偏重实践技能。前者导致学生,空有理论,不会操作,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后者导致学生只会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做一些程序化的技能工作,但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实践中,一切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无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依然导致学生觉得读书无用。从而产生“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工作压力、强度太大”;“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真正把孩子当成认知和实践的主体
家长要改变事事包办的方式,变包办为指导。让孩子首先明确人生过程和社会的含义,在孩子需要进行人生规划的时候,家长和学校只提供信息和决策指导,不去代替他们判断和决策。培养孩子的预见能力,让孩子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规划人生目标。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的时候,他就会努力,因为人的行动动力来自内心动机。如果能够帮助大学生自己做好生涯规划,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是对职业,也包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养成计划意识,在实践中注意用理性指导行动。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学生的阶段性人生定位的准确,从而在有所准备的条件下进入社会,避免学非所用,进而不断获得成功,激发大学生奋斗的热情,并不断增强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
2.运用心理拓展训练,完善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大多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团队意识淡漠。拓展训练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精神。比如:類似攀岩、过电网、断桥等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调团队精神,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竞争中不仅要有进取心、懂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够排除干扰,才能在企业立足,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完善和发展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堂与社会对接,培养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心要从小培养,大学阶段应该完全建立责任感,同时还要多给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以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此,大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把阶段实习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实习内容不能流于形式。在实习过程中要让他们完成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能仅仅是去某公司里做一些复印、打字等无关紧要的小事。要通过实习中丰富的工作实践创造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一过程使大学生了解相关的工作岗位的特点,尤其是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兴趣,明确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作好调整,以更加适应社会要求。因此实习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必须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要利用实习过程强化和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意义,在实习中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解决,大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祥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5).
[2] 朱大琴.心理拓展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08(03).
[3] 赵星.当实习生的最高境界[N].中国青年报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