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江
大学分配工作以后,我就一直在豫章中学从事自己喜爱的音乐教学工作。一路走来,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值得留念、品味。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的确,和学生、同事相伴的这么多年里,因为爱,让我们互相感动,互相收获,共同成长。那么什么是爱,什么是教育中的爱呢?
爱是一种责任,是身为教师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我们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行走一条忙碌充实的路,需要一份激情,更需要一种责任与爱心。尽管自己行走的脚步是充实的,但有时我也会迷惘,不知道自己的行走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我多么希望看到:一个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爱上音乐;一个上音乐课经常走神的女孩,最终能在音乐课上积极表现;一个内向男孩,最终能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学生展现自己的歌声。
一组普通的音符,倘若排列在同一音阶上,就谱写不出优美的曲调,只有处在五线谱的不同位置上,才能创造出动人心弦的乐章。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有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这些都成了我不断追求、不断钻研的动力。每天,我都在努力探究与思索着如何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音乐学习,从而获得愉悦的音乐体验。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我认真解读:“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综合这些,我还对每个阶段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特点分析,渐渐领悟到了一点新课标的理念:“学校音乐教育,是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之后,我便凭借自己的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实践。
回首这几年的新课改之路,起初也曾磕磕绊绊、迷惑无奈,经历着失败—进步—再失败—再进步的演变。我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怎样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不让新课程改革过于形式化,变成一句空话,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通过一节突发奇想的音乐课堂的教学,我对新课改的“新”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的案例,是我在新课改的实践之路中的欣喜与收获,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是一节普通的音樂课,教材内容是学唱歌曲《渴望春天》,我像往常一样进行常规教学,先听范唱,再进入新歌学唱。当我播放录音范唱时,学生越听越没劲,教室里闹哄哄的,课堂纪律越来越差,有的学生竟然看着窗外,学起了鸟叫。我的心情也随即烦躁,但这鸟儿的叫声,又让我脑海中冒出了个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换一个切入点,先让学生说说关于春天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寻找一切春天可以表现的音源?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生,并允许他们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商量。很快,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对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课之后,我又对这一课型做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同时,为了能在下一个班级当中表现得尽善尽美,我又给下一个班的学生布置了课前作业,让他们提前思考,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捕捉到有关春天的声音,并表现出来,可以个人,也可以组合表现。同时,我将课题改为《春之声》。没想到,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更为充分,创造力让人刮目相看。
有的学生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然应该有小鸟的叫声。”于是他用口哨模仿小鸟的叫声。其他学生也跟着模仿起来,可是他们的方式方法却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用双手合起来,模仿布谷鸟的声音;有的带来了小时候玩的模仿小鸟叫声的玩具,表现得惟妙惟肖;有的甚至还通过音色模仿乌鸦的叫声;就连平时我们不经意翻书的声音,也被学生艺术地表现出了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学生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每个生动的表现赢来了其他同学叹服的掌声。就在这一次次的掌声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有的同学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于是,她拿起准备好的报纸通过抖动来模仿下雨淅沥沥的声音。几位和她一起合作的小伙伴,也拿起报纸,不停地摩擦表现雨声越来越大和渐渐消失的声响;还有位学生拿出一个饼干桶,敲打出雨点落在脸盆里的声音;最出奇的是,有一位学生竟然拿出了一个模仿雷声的玩具。实在太形象了!这个组合配合得最为默契,也是获得同学们赞扬最多的。
新课标、新理念与新教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感动和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的认识到,对音乐教育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努力使教材少一份陌生,多一份亲切;少一些枯燥,多一点趣味;少一些平淡,多一些激情。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通过音乐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动人悦耳的音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今后音乐教学的主导方向,-充满爱心的教育,必定谱写爱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