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敏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九年义务教材课本中收集的古典诗词,范围非常广,有写景的,有咏物的,有抒情的,也有言志的。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艺术性高,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学生读了这些古典诗词,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教师教好这些古典诗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智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诗人用词的精妙上。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非常讲究,力求完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不用“到”“吹”等,看似平凡,却是诗人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这个“绿”字,动静结合,一字带春,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其次,语言的美体现在韵律美上。古诗词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注重音律的和谐。不管是五言、七言,还是律诗、绝句,都有一定的规范。它们的节奏感非常强,读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音韵美。再通过节奏的划分,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错,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二、形象美
美育的内容,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形象性、可感性又是古诗描绘事物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古代诗人运用白描、比喻、夸张、衬托、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向我们描述了无数形象鲜明的的事物、景物或人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瑰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形象。它犹如一条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诗人用一个“飞”字,写出了瀑布喷涌而出的壮观形象,用“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一泻千里、不可阻遏的气势。庐山瀑布在诗人极尽夸张的描绘中,气势磅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色彩美
俄罗斯著名的艺术大师列宾曾说过“色彩就是思想”。选取何种色彩,采用什么技巧,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观。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为了准确地表现生活,恰当地传情达意,都非常注重色彩的描绘,而且非常巧妙。他们或浓墨涂抹,形成鲜明的画面;或淡墨点染,显得清新俊逸;或隐而不露,非常含蓄。他们善于变化,技法各异,然而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优美的形象,新鲜的意境,动人的情趣。
如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对比的手法重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红绿相间,富有变化,相辅相成;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连用四种色彩勾画了丛柳叠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的绝美之境;张志和的《渔歌子》中的渔人融鹭白、花红、水绿、细雨之中,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诗写的水彩画。这种色彩交汇,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的统一,形成了十分协调的悠远意境,给人以变幻生姿的感受,自然地赋予了美学的价值。
四、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从大量的艺术实践的创作中概括提煉出来的,他存在于中华艺术的优秀的传统中。北宋诗人苏轼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唐代僧皎然云“诗情缘境生,法性寄鉴空”“古馨清霜下,寒山晓月中”,对于诗人来说,虚、空、远的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目标。意境犹如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它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的和谐的统一。
李白的《静夜思》,无奇思妙想,艳丽词句,以极其清冷的笔墨,通过月色似秋霜的月夜,烘托出游子孤枕难眠,思念故乡的忧愁,使读者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另有一段深情明理。陶渊明的《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无忘言”,于无限的自然景观之中,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绘画意象,创造出一种“无我之境”。
五、哲理美
古诗中有不少悲壮之作,他们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悲愤满怀,借物咏志。这些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诗句,饱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眼光大一点,看得远一些;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了绝处逢生的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应迎难而上,不要退缩;苏轼的《题西林壁》,教给我们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深刻内涵。这些哲理是诗人文化积淀的瞬间展现,是诗人借助自然景观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品味古典诗词,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典诗词营养,探索古典诗词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