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
摘 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思想基礎,在大学生中,养成基本的是非观念,分清光荣与耻辱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实现这个任务必须从多个渠道多种角度去落实。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荣辱观;中国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72-0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们应该不断持续追求的目标。而其中容与耻这样基本的是非观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社会主义荣辱观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使大学生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教育环境是荣辱观培养的基石
教育氛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因素。习近平多次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充分说明了教育氛围的重要性。对人的教育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社会风气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校园氛围,会影响到教育氛围,在社会风气还有许多不良因素的时候,切实改善宏观教育氛围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对大学校园都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紧密程度的加强,社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加快,越来越直接,其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改善大学校园的教育环境,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荣辱观教育,就必须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加强文化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整个社会营造一种“知荣辱明是非”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供外部氛围。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带动荣辱观教育,将荣辱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国家学校发展的一个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各类活动,展示大学生的风采,在各项活动中体现大学生的基本精神风貌;在活动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渗透进去,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要通过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项活动增强大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信仰;通过影视作品、话剧、文艺节目等方式,对大学校园中的不良行为进行讽刺,使大学生分清荣辱,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合乎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刻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针对当代大学生共有特点进行网络教育。现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了,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各种知识与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我们前期调查显示,大学生日人均上网时间2-3小时。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准则、“荣辱观”意识与行为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针对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较高、波及面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引导,组织大学生与教师共同建立互动性的教育网站。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意愿,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深入地交流。比如开设论坛就是其中最为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式。在论坛里,为同学们推荐各种新书、好书;开设影音栏目,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健康精彩的影视资料。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便利地获得所需资源和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道德的熏陶。利用网络扩大和深化对大学生荣辱观的教育,弥补课堂道德教育的不足,拓展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范围。
教学相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从的基本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始终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因此要特别发挥教职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角色的定位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强化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师德建设入手,加强教师自身的社会主义荣辱意识,以良师的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使良师的高尚情操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使老师成为学生行为效法的样板。
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特色之一,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人格培育,思想教育、道德养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的具体体现。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大学生,增强学生效法和学习的直观性。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大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从学生们熟知的人入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感动学生。
二、大学生主体是荣辱观培养的核心
共产党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党员就是高校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力量,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加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共产党员的思想教育先行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学生党员在学生中并不占有多数,但他们都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生中有比较高的威望,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意识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因此,在高校内要加强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通过学生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引导其他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荣辱观,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发现教育实施过程中,性别差异明显,不同性别在接受教育和教育的效果上與教育的方式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高的院校中要针对男、女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调查显示,在荣辱观的表现方面呈现出性别差异,例如在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方面,男生的关注程度要比女生的关注程度高,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注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通过适合女生特点的一些活动,提升她们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展开校园广播、宣传,增加女大学生了解国家时事的机会。针对男大学生荣辱观方面的不足,以图片、展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宣传、爱国主义宣传等,培养男大学生的荣辱意识;在劳动及艰苦奋斗等实践方面,对男性大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参与教育,使大学生的“荣辱观”观念转化为荣辱观的行为习惯。真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以大学生荣辱观实践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和终极目标。荣辱观的形成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要完成道德的内化,就不能没有实践。在荣辱观教育过程中重视此特点,并针对大学生自律性较强但是宣传意识较差的特点,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进行实际的宣传。通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助残扶贫”、“社区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并将“荣辱观”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过程是一个自身完善的过程,同时,大学生荣辱观的践行过程也对社会宏观环境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教育理念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道德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方式。显性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有形的道德教育。显性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对现实的参与意识,因而难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
学校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为人等习惯,纪律约束与学生自觉意识的养成相结合。隐性教育是不直接显露的、隐藏的,通过侧面、间接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使德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隐性教育通过"迂回"、"渗透"的教育手段,对大学生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间接塑造。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显性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单纯的显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属道德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各有其特点,同时又有密切联系。因此,建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荣辱观教育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说教式为主的显性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发挥隐性教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荣建平.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1(2).
[2]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
[4]史蓉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