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娴
从大量的事实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学得很苦,但收获很少,他们对英语课缺乏兴趣,甚至厌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以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面对英语教学的这种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新课程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它应走进生活,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结合英语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作用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特别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牛津小学英语,它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教师就更应抓住这一特点,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中英语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更好的把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剪辑生活缩影,提升语言生命力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和习得语言、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习得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变知识型课堂为语言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某些生活缩影“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我把这些“生活缩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性生活缩影”,一种是“功能性生活缩影”。
1.引入“事件性生活缩影”,身临其境。所谓“事件性生活缩影”,就是直接将社会生活发生的事件与英语课堂联系起来,英语课堂教学成为生活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赋予英语课堂教学以社会生活真实环境的性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体验”,这种“语言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切实途径。
2.引入“功能性生活缩影”,活学活用。所谓“功能性生活缩影”,就是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转变课堂教学的功能性质,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所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沉浸于其中,具体的操作是:教师创设一种交际情景,这种创设当然具有“虚拟性”,但这种“虚拟”的交际情景所规定、要求的“角色”却是真实的,因为学生面临着为自己信息增殖的“任务”,学生在这种虚拟的情景中同样能获得语言交际的能力。把真实情景搬进课堂,如道歉、问候、看病、购物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去学,去练,去運用所学语言功能做不同的事。这样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创新,确保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我们老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进行“功能性生活缩影”的引入,开展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
三、回归生活,实现英语价值
“回归生活”—新课程的生长点。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以往的小学英语中,教师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1.巧设体验性活动,在实践中回归。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就应该设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能在一个模拟的、有控制的、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的:必须将学生从课堂中所学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才能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即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悟来掌握所学内容。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全面的身心参与。
2.以作业为桥梁,在练习中回归。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至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