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梁
笔者负责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工作,在长期指导高中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笔者发现即使是规范的实验操作后,仍有部分学生在最终的实验结果中只能看到三条色素带,另外一条很模糊甚至不能观察到。刨去实验操作的误差后,笔者苦思冥想,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把目光放到色素的提取量上,是否是色素提取量不够多?能否在高中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改造,提高色素的提取量,以便能更快速、高效地提取出色素?
这项实验的关键是提高色素的提取率,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会溶于有机溶剂中,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实验中提取色素所用的有机溶剂是100%乙醇10ML。那么其他常见有机溶剂的提取效果是否更好?光下操作和黑暗下操作结果是否一致?重新梳理了下实验思路之后,笔者阅读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提取色素常见的方法有:浸提法(soaking)和Arnon法。Arnon这个方法提出的时间较早,要点是将待测定的绿色材料用80%的丙酮溶液研磨并提取,经过过滤或者是离心后,再用分光光度法测量绿色材料的光密度值,但是也有缺点:提取麻烦,操作复杂,研磨和去残渣很耗时,这样就不可避免会暴露在阳光下,使得色素被分解,对操作的要求也比较高,造成误差。浸提法是由Shoaf和Hiscox等人提出来的,是最早想到用化学物质(二甲亚砜)浸提色素,这样避免了Arnon需要过滤离心等复杂操作,使得提取更简单准确,但是由于提取时间长,要看不同材料,以叶片变白为止,一般浸提时间至少需要0.5小时到2小时,有的甚至更长。温度还要维持在65°C,并且二甲亚砜有难闻的臭味且不好保存,成本高,所以该法经过改进,现在一般不用二甲亚砜,用其他的有机溶剂代替,比如陈福明、张宪政提出用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和测定色素的量,比如提取液单独用乙醇、丙酮、甲醇,后来还发展成有机溶剂进行混合配比,比如丙酮:乙醇=1:1,丙酮:乙醇:水=5:5:1,丙酮:甲醇=1:1等不同比例的混合液,尝试哪种混合比例为最佳。
我们都知道,光对色素来说具有破坏作用,高中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方法步骤中并没有要求避光操作,那是否有无光照是个无关变量,有没有影响色素的提取量?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试着在高中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设置分组对照,对比不同有机溶剂及其混合液(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选取丙酮:乙醇=1:1)和光照对色素提取的影响,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叶绿素含量,间接反映色素的量的方法进行实验。
一、实验部分
1.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和试剂
新鲜菠菜叶,研钵,SP20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SiO2,CaCO3,按体积比配制不同的提取液(乙醇10ML,丙酮10ml,甲醇10ML,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
(1)将试管均分成8组,每组分组编号,4组处于自然光下实验A1,A2,A3,A4,另4组处于昏暗处实验B1,B2,B3,B4。
(2)将菠菜叶洗净擦干,用剪刀在菠菜相同叶片位置取材(避开叶片茎秆),剪碎混匀,每组5g,放在各个研钵中。
(3)向8个研钵中放入少许等量SiO2,CaCO3,再分别加入提取液如下表:
■
(4)等速研磨3分钟。
(5)将每组研磨液迅速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紧试管口。
(6)用SP2000型分光光度计测叶绿素的含量,试测3次后,等待光吸收值稳定下来,再测量并计算叶绿素的含量,重复3次,求平均值,并在340~710光波段扫描吸收光谱并制图。叶绿素含量用Arnon法的公式:
叶绿素a=(12.7A664-2.69A646)×■
叶绿素b=(12.7A646-2.69A664)×■
叶绿素总量=(20.0A646+8.02A664)×■
或叶绿素总量=■×■
其中A664,A646,A651分别为对应波长的光密度值,V为绿叶材料提取液的体积,W为绿葉的鲜重。
3.结果分析
(1)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比较
■
图1 8组不同叶绿素提取液吸收光谱图
(A1,A2,A3,A4画实线;B1,B2,B3,B4画虚线)
图1表明,8组实验吸收光谱曲线总体相似,波峰集中在430nm~445nm和660nm~670nm之间,波谷集中在554nm和606nm左右,说明不同提取液对菠菜吸收光谱的影响微弱。同时,不管是在光照下,还是在昏暗条件测量,8种叶绿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曲线也大体相似,说明是否有光对叶绿素吸收光谱的影响不大。
(2)不同提取液提取叶绿素的含量比较
表1 不同条件,不同提取液提取叶绿素的动态变化
■
分析表1结果,从数据的量来看,菠菜提取量的区分度差别不大,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区别和规律,具体体现在两点上:
一是总体观察表1,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叶绿素a、叶绿素b,还是总叶绿素的量,An大于Bn,昏暗下提取的叶绿素的量比光下提取的量要更多些,这也就是说明:光对叶绿素的提取有破坏作用,在无光条件下提取量更多,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在昏暗或者黑暗环境下进行操作,这样提取的色素量更多。
二是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不同提取液的提取效率,可以看出,乙醇:丙酮=1:1的提取液提取出来叶绿素量最多,效果最佳,课本中的例子乙醇提取效果次之,然后是丙酮,最后是甲醇。这说明:课本中的实验有改进的可能,有机溶剂乙醇不一定提取效率最高。当然,对于本次实验来讲,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混合液的种类和比例,笔者的选择标准是高中阶段常见的3种有机溶剂及其比例,在这个效果下选出最佳。实际中,可能还有其他更优的配比还没找到,笔者试着给生物实验工作提供一个思路,希望能提高提取效率。
当然,通过对表格提取量的定量分析,对高中生物实验而言,这些提取量数据区分度也不算特别明显。我们在做生物实验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提取量之外,还要考虑到操作的简易程度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操作和效果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福明,陈顺伟.混合液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89(5):77-78.
[2]张宪政.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J].辽宁农业科学,1986(2):4-8.
[3]苏正淑,张宪政.几种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比较[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