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
摘 要: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地区,也是全国非沿海地区外,经济密度最大的地带,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战略,对于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加快中西部等内陆地区的开发,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分析它提出的战略背景,并指出当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战略;策略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分析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9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省市占国土面积约 21.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约 41.2%。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基本发展情况是:下游繁荣发达、中游次之,上游相对比较贫困,但是劳动力成本低,人口红利大,自然资源比较充足。
长江经济带的最初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慶、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拥有诸多的优势条件。概括起来讲:一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它横贯我国的腹心,地处交通要道。二是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极其丰富的淡水资源,储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还有众多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三是工业发达,基础雄厚。电力、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化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聚于此,集中了一批大耗能、大耗水、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四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沿岸地区城市密度大,人口聚集,从人才市场和消费市场两个方面看,都是一个庞大的体量。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沟通我国东西方向的大通道,更是我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一条重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大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即成渝城市群。这几大城市群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江经济带是将经济重心纵深推进的发展轴线,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带。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升级历程可以概括为下列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长江产业密集带”,称其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农村组成经济区。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并没有带动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长江流域经济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运输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流于形式,效果太差”。
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二、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同质化
具不完全的数据统计,目前长江沿岸有武钢、宝钢、攀钢、南钢、马钢等五大钢铁基地,近十家炼油厂,化工企业达 40 万之众。钢铁产量占全国的 36%,汽车和石化产量都超过全国的 40%。
钢铁、化工、医药、造纸等“三高”产业争相布局沿江,不仅造成了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而且对长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隐患。此外,港口重复建设、争抢货源、船企恶性竞争等等,也折射了长江航运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严重。
2.行政区划壁垒导致战略布局不统一
长江干流9省市政府与180个左右的(地)市级政府,都掌控有巨大的资源,有相当大的经济决策能力。由于各自追求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最大化,而忽视了整个长江沿岸经济的合理发展战略规划。各个行政区域又有干部评价考核、晋升方面的考较,往往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在地方政府权力协调与控制不了的长期合作项目,区域与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统一有效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的稳步实施,很难实现,提出了很难形成共识,即使有协议,在没有高层权力监管下,也难于认真执行。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设性建议:首先,建设统一规划机构,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长江经济一体化,打破地区界限,合理地全局配置资源。其次,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转型升级,建设综合交通系统,审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形成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布局。最后,促进长江供应链体系的形成,按市场需求链组织流通的虚拟企业群体,包括市场、仓储、运输、信息、监测、金融6大企业与政府的执法、监测、管理体系。由统一的战略规划来实施具体的产业链体系构建,从国家战略层面去布局沿岸产业,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格局,避免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局限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沈玉芳.长江经济带投资、发展和合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开发研究,2007.
[3]刘一是,张继良.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
[4]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