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华
【摘要】 高考试卷中各种“地理图式”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能够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思维和技能。但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却广泛存在着重“文字”轻“图式”的不良倾向。导致学生面对这些从未谋面的各种“地理图式”束手无策。为了纠正这种教学和备考的偏差,本文以近几年江苏省部分高考试题为例,对“地理图式”常见的考查形式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
【关键词】 地理图式;考查形式;应对策略
纵观近几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卷,形式新颖的各种“地理图式”一直是试卷的“宠儿”。据有关专家统计,与“图式”直接相关的分值占试卷总分60%以上。常见“地理图式”考查形式有哪些呢?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地理图式”时,师生在教学和备考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景观图考查及应对策略
景观图是指呈现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素描、照片、航卫片等。景观图在地理教材图表中占有较大比重,因为“景观图”能较好体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综合性、区域性。将这些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易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直观呈现并考查相关地理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思维等地理素养。所以景观图在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景观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呈现山川、河流、湖泊、植被、地貌等自然地理事物的自然景观图。如2010年考查的“滴水叶尖景观图”(下左图)、2014年考查的“某山地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响景观图”(下右图)等;另一类是反映诸如交通、城市、农业和工业等人文地理事物的人文景观图,如2012年考查的“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景观图(下中图)”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景观图通常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或说明教材文字内容的,如果景观图与文字内容相分离,就是去了景观图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在阅读文字材料过程中应及时让学生观察、分析景观图,以使晦涩难懂的教材文字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对教材外的景观图需要教师在海量景观图中精选出能准确反映教学内容的地理图片,并指导学生在典型景观图中提取有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保证。在上左图中的“滴水叶尖景观图”,滴水叶尖极长,反映该地常年降水多,是热带雨林地区树叶的典型景观。
二、概念图的考查及应对策略
1.源于教材的概念图。此类概念图主要考查学生对来源于教材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单个概念时,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当类似概念和群组概念在同一题中出现时,因为对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则很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从而造成对概念图的审题、判断或表述错误。
2.源于课外的概念图。此类概念通常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如图“梯田剖面图”中不同的梯田类型),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情境,现学现用,考查学生的瞬时学习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及推理能力。
笔者认为对于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划、背、写”关键词句,而应通过不同图表,用更加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并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当然,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关系的不能仅仅是直观的图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认知结構,这一结构在解题中发挥着推论未知和搜索已学的作用。这对于区分不清的相似概念及概念群组是非常必要的。2013年广东文综卷中,景观图中(上左图)显示了源于教材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构造地貌,属于褶皱。而这一地质构造就是源于地壳运动作用下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如果熟悉右图中的概念知识结构,不仅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也能极大地节省考试中宝贵的时间。
三、示意图的考查及应对策略
地理示意图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形,是近年来各地地理高考中考查最广泛的地理图式。示意图通常涉及大量的地理现象形成规律和原理,规律部分主要包括分布、运动、变化、联系等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示意图、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等。原理部分主要涉及地理事物特征形成、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的原理。如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和生态平衡等原理。(如下图,2014年江苏地理高考试题中的部分示意图)
示意图的功能通常有“四化”,即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文字内容图形化、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其特点是高度概括、重点突出。示意图反映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示意图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也是学生地理高考成绩提高的重要“瓶颈”之一。
由于示意图重点突出,夸大了主要信息,简化或删去了次要信息,因此要配合文字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从示意图中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反之,通过“示意图”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如“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其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通过“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直射点所在位置,未来运动趋势,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规律……
四、关联图的考查及应对策略
地理事物关联图是一种使文字框和线条箭头构成的图形,它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联图)。因而,它广泛用于测试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类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联较为复杂、头绪众多,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对于关联图的破解通常采取关键环节突破法,首先我们需要通过题目文字或者图形把握关联图反映的地理事物主题是什么?更需要对于该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在头脑中要有一定的认识,再根据已知信息及容易判断的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这样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最后需要将已经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照关联图的逻辑关系重新理清,确保不出现纰漏及答案的正确性。如图中的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联图,已知固结成岩作用,另外四种外力作用方式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那么我们就能确定④为堆积作用,那么③就为搬运作用。
结束语:近些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中,各种“地理图式”不断出现,似乎难以完全归纳其图式类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应对。但是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图”为教学切入点,并以“图”贯穿地理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起点图像化,教学内容 “图式”化,教学难点用“图式”来突破。教学以“图式”为载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构建“图式”的过程,学生边学习边构建,由“图式”来习得新知识。并且不断通过各种“图式”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知识间的同化和联结,真正做到知识层面的扩大和深度挖掘。这样浸淫在“地理图式”教学环境中,提升面对“地理图式”的判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必然。同时,以图作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更能享受学习地理的快乐,也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