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祥林嫂改嫁前后的态度转变

2014-05-30 14:06张春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贞操名誉寡妇

摘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并非是麻木不仁的,她曾经也有过对幸福的体验,泛起一瞬自我意识的渴望和追求,但这也仅仅是萌芽,不久便被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冷漠给摧折了。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又改嫁,最终却又成了寡妇,中间几度周旋轮回,祥林嫂的处境起起落落也有着微妙的情感变化,祥林嫂一方面受着封建意识的压抑,一方面又真情实感地表现出对个人的需求。对这种转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

关键词:祥林嫂改嫁态度转变

祥林嫂从守贞——失贞——毁灭这个过程,经历了两次态度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坚守贞操到顺应幸福,转变条件是根本的人性渴望;第二个转变是从追求幸福到内疚自责,转变条件是“强烈”的名誉感:完全在他人的眼光中生活。这种强烈名誉感的特点是盲目,它一旦起消极作用,则引起人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慢性自杀。

一、守贞:祥林嫂强烈的贞操观

《周易》对贞操作了明确的表述:“利女贞”{1}。女子对家庭忠贞、守本分,才是吉利的。古代社会对女人节贞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即丈夫死后不能改嫁他人,改嫁则违反了道德伦理,名誉扫地,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指责。贞操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夫妇之间对爱情坚贞不移的意味,但它又是一种对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禁锢。

祥林嫂的贞操观比一般女人都要强烈,她逃出来,不是为了逃避严厉的婆婆,不是逃避低贱的寡妇生活,而是为了逃婚。有的研究者将出逃行为解释为祥林嫂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她选择去鲁镇打工,也正说明她需要解决温饱问题。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上下文的联系,“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2}祥林嫂勤劳耐苦,不怕吃苦受累,这么勤快的人在婆家不可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她婆婆要来抓她回去,因为已经将她许给了贺家■的贺老六,所以回家之后没多久就被装在花轿里抬走了。因为有道德的约束,所以她是不会随随便便为了温饱需求而出逃的。丈夫死了,还有她的婆婆“接管”。也正是为了守住对丈夫的忠贞,她才反抗婆婆的逼婚,她大胆出逃,为的是守住自己的贞节;她不但不是因为温饱需求出逃,相反,她宁愿冒着饿死的生命危险逃到鲁镇上做女工,也不愿再嫁。被抓回去之后,她闹得特别凶,令颇有人生阅历的卫老婆子也大为震惊:“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3}而祥林嫂“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4}祥林嫂一直挣扎到底,直到头破血流,也不肯服从,被关在房里还继续骂。让她再嫁,就像要被人杀了一样,又是嚎又是骂,闹得鲜血直流还是不肯停歇,别的寡妇出嫁,小闹一场罢了,最后“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一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5}。而祥林嫂却是用尽浑身力气进行反抗,强烈的反抗,彻底的反抗。

反抗是祥林嫂强烈的贞操观的作用。贞操观与道德、伦理相通,与名誉相联系,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的名誉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 “人们都说鲁四爷家里雇着了女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6}祥林嫂的名誉感是强烈的,受到别人的夸奖和肯定就无比满足和愉快,连青黄的脸也变白胖了,然而,一旦流言舆论对其进行攻击,她也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肯定,强烈的名誉感使人的状态的转变十分极端。

二、失贞:求生存和求幸福的人性渴望

第一个转变,人性的苏醒使祥林嫂安定地过着改嫁生活。

祥林嫂带着强烈的贞操观拼死反抗改嫁,后来守贞失败,不但没有死,还幸福生活了。她和第二个丈夫年底就生了一个儿子,有人到贺家■看见祥林嫂和她的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胖”, 说明她生活得并不坏,丈夫对她和儿子也不坏,上头没有了婆婆,男人也有的是力气,会干活,房子也有现成的。连卫老婆子也赞叹着祥林嫂交上好运了。如此看来,祥林嫂一家三口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正因如此,她也顺理成章地避开了社会的不良舆论。当时出嫁的场面是那样歇斯底里,而现在却和丈夫孩子共享清福了,从沸沸扬扬到平平静静,有点让人惊讶,用柳妈的话质疑就是:“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7}

祥林嫂从以死抵抗到幸福生活,发生这样大的一个转折,原因是:祥林嫂也是人,而且是女人,她有追求家庭幸福的人性渴望。被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女人也是有人性的。祥林嫂释放了贞操观给她的心灵、肉体带来的压抑,释放了女性的真情:作为一个女人,一辈子的渴望就是有一个安稳的家。关键在于,她现在发现这个家是温暖的,幸福的,男人对她不错,她也爱惜生命,爱惜家庭。鲁迅先生在其杂文中说过:“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8}祥林嫂冲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人性的禁锢,这时的祥林嫂虽然失去了贞操,破坏了道德伦理秩序,但是她却显得更有人情味了。

在柳妈看来,祥林嫂若“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9}不但不会落下大罪名,说不定还有贞节牌坊。胡适在其杂文中说,一个人如果要公然劝人做烈女,那他的罪相当于谋杀。虽然殉夫的贞女们会被朝廷以“贞节牌坊”的形式表彰,但与祥林嫂相比,她们更多的是失去人性的、没有血肉的、被操控的麻痹的木偶。

三、自责:精神和肉体的慢性自杀

第二个转变,名誉感的消极作用使她陷入愧疚的泥淖,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终端。

祥林嫂失贞后仍然求生存求幸福,没有自杀,但为什么最终却又死得如此悲惨?因为她又成了寡妇。之前因亡夫而受人唾弃,让她诚惶诚恐,改嫁后好不容易过上一段安定的生活,如今又失去了她的丈夫,她因强烈的贞操观、名誉感而极度自责,无法自拔。肉体上,她脸色由青黄有血色——青黄无血色——黄中带黑,身体消瘦不堪,眼睛深陷,头发全白。精神上,萎靡不振,走在有人的地方惴惴不安,胆怯如鼠,记性变坏。“祥林嫂三次进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女佣,随着她精神上逐步遭受打击,身体上也呈现次第的变化。重创之下,祥林嫂的身体由病到死,最后倒毙在新年的祝福的鞭炮声里。在这样一个故事中,鲁迅对这一人物身体的叙事隐含的批判力量,远远超过了揭露‘精神病苦的强度和力度。”{10}

她到处跟人讲述她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是对没有看好儿子的自责,是对家庭幻灭的绝望,也是在渴求得到他人的谅解,“祥林嫂向他人告白自己的过失,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借此使被击垮了的自己获得释放,她的絮叨就是发自这种无意识的欲求。”{11}但听故事的人只赔了许多眼泪,并没有给予她任何安慰,甚至还拿她开玩笑,用她的伤疤来嘲笑她,这就是失贞寡妇的社会地位,也许会得到人们的一些怜悯,但始终得不到人们心里的原谅,最终还是要遭人唾弃和欺负。儿子的死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错,春天怎么会有狼?谁都料不到,但名誉感使她无法战胜盲目的心理,只会看他人的眼光,她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于是也得不到自我的肯定,无法原谅自己。

本来就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了,再加上柳妈的话,引出了魂灵,更加重了祥林嫂的心理负担,“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它们……”{12}活着不但得不到世人的谅解,死后还得不到魂灵的谅解,意思是要在地狱中遭受无穷无尽的折磨,魂魄永不安宁。

柳妈的话,让祥林嫂几乎当场吓死了半条命,跑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让万人跨,本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她告诉四婶捐了门槛,本以为会得到人们的谅解,她突然回光返照似的精神焕发,可没想到四婶还是不敢让她碰祭品,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和原先没什么两样,她仍然是个大罪人,祥林嫂这回是真的死不瞑目了。一定的名誉观应该有,而祥林嫂的名誉观太过于强烈以致没有自我肯定的价值观,难免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四、结语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3}《祝福》的悲剧就是,毁灭以祥林嫂为代表的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寡妇追求幸福的根本人性。祥林嫂两次的态度转变,让人性的真情释放出来,又将其彻底粉碎,让人物经历了炼狱般的折磨,无情鞭挞了封建礼教这一隐形的长刀,带给读者对人性的深沉思索。■

①刘福田:《〈周易〉原义》,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2}鲁迅:《鲁迅小说名篇》, 李杰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第128页,第128页,第128页,第126页,第132页,第100页,第128页,第133页。

⑩程亚丽:《论鲁迅小说中女性伦理身体的病相表达》,《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6期,第17页。

{1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13}鲁迅:《鲁迅散文·杂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经典文存[M]. 洪治纲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海英.从人的需要角度解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

作 者:张春,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贞操名誉寡妇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为名誉和土地而请愿
谁是“名誉镇长”
孔雀爱羽
两亲家之间的名誉权之争
幺叔
1949—1966年北京地区贞操观的变革——解放与进步
守住企业贞操
嘘,“山寨”一把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