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美学是电影艺术作为创造票房经济需要遵循的法则之一。本文以动画电影为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中西动画电影在题材创作、角色设定、视听美学及剧作规律方面的异同,力图探究商业美学模式下动画电影的创制规律,特别是其视听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商业美学 创作题材 角色 视听美学 剧作规律
一、动画电影与商业美学
动画电影最早起源于日本,二战前日本将一些线条描绘的漫画作品称为“动画”。二战后,用木偶、线绘等形式创作的电影称为动画电影。中国的动画电影早期被称为“美术片”或“美术电影”。动画电影是指一般在影院放映的作品,一般时间为90-120分钟,影片的叙事结构要求清晰紧凑、主题有相当的高度,并精益求精。这一市场化的需求催生了动画电影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商业气息。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商业性制约着动画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其核心是在电影制作中尊重市场和观众的要求,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确立自己的美学惯例,并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惯例。
二、商业美学下的中西动画电影比较研究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根基不同,在商业美学以及票房经济的号召下,两者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其突出表现在题材创作、视听美学及剧作规律方面。中国的“美术电影”是动画电影的早期形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迅速,并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西方电影的成熟发展,动画电影的创作逐渐占领全球市场,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
(一)题材类型
美国动画大师科尔说过:“动画创作如同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因为他面对的是一张白纸。”动画电影剧本的创作受到技术、艺术的双重因素制约,动画电影的质量好坏核心是其剧本的内容好坏,所以动画电影剧本的选题和立意是一部动画电影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当代动画电影的“传统化”同时也是“民族化”的,且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以“中国学派”而闻名于世界动画史。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化”从传统中摄取营养,在内容形式上尊重原著,在精神内涵上以当代意识形态为基础进行直白的的道德说教,作为美学追求的“传统化”在艺术风格上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中国 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传统题材:中国动画题材大多讲述的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本土故事,紧扣着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传统,强调说教功能,为当下大众的思想意识所服务。如《神笔马良》、《哪吒闹海》等。
2.传统样式:多以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手法加以表现,如以中国水墨、民间剪纸、折纸、皮影等样式体现在动画中。如《猎人和狼》、《小蝌蚪找妈妈》等。
3.传统美术:动画场景和角色及动作设定上都从传统美术中摄取灵感,包括石壁绘画、雕塑、建筑和民间工艺等。
美国动画电影剧本创作公司并不仅仅拘泥于美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很多动画电影剧本都取材于别国的文学名著、民间传说、文化和历史,进而与本土化进行融合和商业化改造,这样也能为美国的主流电影文化带来异域风情。例如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就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通过题材类型注入文化营养,影片表现的主题是责任、生命与成长,选材虽然简单,但是表现的内涵却非常丰富,而且电影中的台词幽默同时又深含人生哲理。能为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带来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
(二)角色塑造
人物是动画电影最耀眼的商标,塑造人物形象是动画电影剧本第一任务。“动画人物”和其他类型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区别在于:它以类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赋予人物单纯美好、富于幻想的独特气质。类型化人物更强调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成功的动画人物其性格突出鲜明,又很好地把握了道德尺度。黑格尔在《美学》中宣称:“性格就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而喜剧大师卓别林也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喜剧”。中国动画电影取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角色的自由。可以是动物,人物,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神兽等。而美国电影的角色设定的显著特征就是英雄主义的表现,英雄主义的情怀与美国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从好莱坞电影发展到现在,在各种电影类型中,英雄主义情结一直长盛不衰,并逐渐成为美国的一种流行文化。例如美国动画电影的《超人》系列,拥有超能力的英雄是人们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有能拯救世界的能力。其动画电影也是传承了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美国式的英雄主义情怀往往成为动画电影善于表现的主题。
(三)视听美学的技术创新
1.虚拟摄影与特效
影视是以视听语言为基础的,视听作为技术手段,是发挥剧本创作效果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高科技在动画三维角色造型上不断有所突破。动画电影的角色动作造型更是广泛运用了特效技术,高科技的发展运用更是给制作者创造了很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虚拟技术如《黑客帝国》之《重装上阵》中,创造出“全息捕捉”(Universal Capture)软件技术,可以将真人表演的表情相应的复制粘贴到相應的虚拟人身上。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使电脑中的角色在动作造型和表演的面部表情上富有真人表情的效果,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超级真实效果。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无论主角还是配角的角色动作,都会有一些特技的处理。特别是几位大侠,在角色动作中为了表现他们功夫高超,展现功夫快、狠、准的特点,采用了非常先进的电脑特技技术,使角色造型生动、有趣,一系列动作顺畅连贯,为观众带来了绝佳的视觉盛宴。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真实的视觉效果增添了动画电影故事的情感体验,也容易从视觉上、心理上喜欢这部电影,整个动画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电影动画角色虚拟技术的运用使其深入人心。
2.3D数字动画技术
3D技术介入中国传统动画电影,主要表现在3D渲染技术处理,使用也不尽成熟,画面效果也不逼真。迪斯尼制作的《玩具总动员》开创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新时代,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动画电影,场景全部使用CG数字技术。随后三维动画电影开始了量的突破,如《海底总动员》、《小蚁尖兵》、《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等,亮丽的CG画面,此类动画电影以人物夸张和细腻的动作及表情刻画而深受大众们的喜爱,大气夸张的场景和动画特效呈现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技术使用上,细节逼真处理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极致追求。例如梦工场的《功夫熊猫》,以独具匠心的创意和精湛的数字技术成为了当下动画电影的新形式,其动画技术核心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特别是熊猫的面部表情上。为了使主角熊猫形象更加生动,梦工场专门设计研发了 “人物面部动画”的软件,这套程序能准确记录和再现角色的造型、表情和口型。当动画人物说话时,软件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人物口型的变化,细腻逼真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梦工场还开发了一个“液体流动”的动画程序来进行场景的设计。《海底总动员》中为了准确地表现出水的质感,技术小组深入研究水的属性,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软件来制作表现海水是世界,将海世界的画面表现的美妙绝伦。
3.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东西方动画在艺术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差异,东方的传统,西方的自由。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借鉴于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绘画形式,行笔流畅、意境淡雅,内容深刻,也在似有似无中追求“气韵生动”之美。
西方的动画电影追求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化的效果传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文化兼容并包,并逐渐发展土著文化、文明的传承,艺术构思精巧,特别是在音乐中借鉴百老汇音乐剧,并杂糅世界各地的土著乐器、电子键盘、弦乐和民族乐风,大视野、大风味。
(四)剧作模式
1.中国突出叙事学:角色、结构与风格
动画电影剧作创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叙事学的创新,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形式,是体现在故事的角色塑造、叙事结构及艺术风格。中国的动画电影在内容题材上,大多取材于本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演义等;在创作风格上,中国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如木偶戏、皮影戏、水墨画、剪纸艺术、折纸艺术等;在情节结构上,中国动画单一线索清晰,正反人物构成分明,重视教育性。
2.美国创制的“大合欢”剧作规律
好莱坞百年来完整的电影文化工业催生出了相对完善的类型(genre)理论。在动画电影上,同样追求全球化的文化战略,从借鉴西方36种剧作模式开始到发展为普世的世界观和大合欢的创制规律。一方面迎合了文化市场,又将美国的文化观念打包销售给世界各国;另一方面又将美国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想糅杂进剧作的核心。囊括了对自然界的关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糅杂,不仅是织梦的媒介,更是对人与自然,对人类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等的关注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把枯燥的说理变成音形色俱全的动画电影形象地呈现给观众,艺术单纯的抚慰与陶冶功能明显。
3.不同的人文视野和接受心理
美国的动画电影正如艾伦·金曾说过,童话故事并不仅仅是单纯指儿童的心理需求,也是成年人对童真的一种心理隐喻,所以说童话本质上是成人的一种怀旧情怀。如梦工场于1998年推出的《埃及王子》,选材于《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将严肃、神圣的题材作为创作的蓝本,改变了人们对动画的认识。
结 语
中西方动画电影的发展差异很大但各有特色,中国遵循传统,可以延展创新,而西方追求自由,灵活创新。无论在技术美学还是视听美学上都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随着大商业模式的传播,动画电影将不断推进题材内容、故事结构、剧作创新、视听拓展等方面,成为撼动人类心灵的瑰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業前景[M].周勇、张平峰、景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贾秀清.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孙锐,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多媒体(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UI设计、新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