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生”也离不开关注

2014-05-30 05:32宋茵
关键词:心得体会关注心理干预

宋茵

【摘要】 在不少教师眼里,“学困生”问题多多,需要经常关注,而对于成绩良好的“学优生”,往往只关注到他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殊不知所谓的“学优生”同样也会出问题,而且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因此“学优生”也离不开关注。本文从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历介绍了“学优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心理干预工作,并在最后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学优生 心理问题 关注 心理干预 自我形象 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1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注重名生效应,优生优培工作已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老师特别是中学段的老师,两眼只盯在这些“学优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上,采取多种方法、措施激励学生冒尖,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也有人预言“心理卫生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些“学优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话,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甚至还可能是毁灭性的。下面我将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经历中,对如何做好“学优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学优生”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学优生”脑袋聪明,学习成绩优异,长时间处在特殊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特别关爱与关注,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往往被忽视,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最终由小问题逐渐发展演变为心理上的大难题。

(一)受光环效应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由于“学优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学科老师都高眼相看,较少受到批评,同学也羡慕不已,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傲的性格,自尊心强,这部分学生因此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而对其他同学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较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一个人独自欣赏,傲视一切,对任课教师、家长也不尊重,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平等意识和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人为地隔断了自己与他人的正常沟通渠道,使自己的长处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变成了劣势,从而失去了别人对他的尊重与理解,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可怜孤独者。

1. 案例分析

这类学生尤其不能正确对待老师与家长的批评,不理解其他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从而导致个人偏见的心理特征,一旦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没有面子,内心就会十分痛苦,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满情绪溢于言表,对待别人的忠告、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查问题,而是采取一些偏激和对立的方法来处理,如:顶撞教师、家长,无故逃学、旷课,不学习某门功课等等。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出现报复或自残的现象。

如我班上的一名学生胡××,男,成绩较好,成绩排名位居班级前十。在某次公开课上,授课的教师由于是外校过来的,所以不是很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上课时无意连续两次点了该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出现连续“中彩”,班上顿时哄笑一片,笑声代表的是这个同学怎么这么“不走运”,完全没有任何恶意。但是这个胡同学却内心非常的难受,认为班上的同学都是在嘲笑他,嘲笑他当着全校的面被老师“点名”了,而且当下就出现了过激行为:当场用手拍打了旁边同学的脑袋,课后还不依不饶,追打这名同学。据他当时的解释是:他们为什么要嘲笑我,我追打他是为了问个究竟。很明显,这名同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形成了高傲的性格,自尊心特别强。

2. 心理干预措施建议

上述的例子中,我们首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后,安抚被打的受到委屈的学生的心灵,对于打人的胡同学先冷处理一段时间,然后跟他解释为什么他会认为别人的“无恶意”的笑声会是一种嘲笑,原因在于他在平常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忽视了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平等意识和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问题的原因在于自身,不在别人。尽量地去开导他试着去敞开胸怀,接纳别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运用现实中的实例,教育这些学生客观地对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我,要学会交往,学会沟通,走出光环笼罩的小天地,走出封闭的,在给与别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爱,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接受他人的尊重,这样才能成为文明和谐生活中的一分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二)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差

心理压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造成学生心理和情绪困扰,而且还会造成一些生理的反映。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及时调控,使“学优生”转化为差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有的学生在小学一直名列前茅,被光环所笼罩着,自我感觉良好,但在改变了环境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由于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正确对待新教师、新同学、新知识、学习成绩竟会一路下滑,在学习上成为差生,从而导致情绪沮丧,感到无脸见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内心非常地痛苦,有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例子经常地见诸报端。

1. 案例分析

如我班上的一名学生聂X,男,小学毕业是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进入我们学校,常获得校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称号。家里的父母及亲人都对他寄予了厚望。但是上了初中以来,他的成绩并没有像小学时候一样,名列前茅。仅排在班级中等水平。初中的功课压力更大了,学校里的精英学生数量更多了,考试成绩不像在小学时拔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聂同学却认为自己没有考好,是因为自己退步了,成绩不拔尖,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家里的亲人给予他期望的同时,附带上了更多的压力,让他觉得心理负担很重。久而久之,这名学生成绩越考越差。

2. 心理干预措施

在上述的例子中,当时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确实对这名学生抱有很大期望。但是考试下来,发现他仅在班级中排列中游水平,以为他还在适应中。后面期末考试发现他的成绩更加退步了。在交谈中发现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的家里人给了他很大压力,他的心理负担特别重,而越怕考不好,就越考的不好。在给聂同学开导的时候,我们列举大量的实例,讲明任何一个伟人的成功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打击、磨难后才取得成功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挫折产生的后果,有的人在挫折中奋起,而有的人在挫折中消沉,也就是说挫折既有它不利的一面使人丧失斗志,同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使人产生自我张力,越挫越勇,形成坚忍不拔冷静处事的心理品格,在挫折中接受教训,总结经验,完善自我。我让他一切重零开始,重头开始,抛弃小学的成绩,就从现在开始比,争取在每次的考试中进步,一步步前进。这学期聂同学的学习状态有了较好的调整。

因此,在平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在心理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行为的抵御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人,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教给学生一些化解个人内心冲突、缓解宣泄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学会冷静分析、审时度势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信心,激起锐意进取的勇气,挖掘自身的潜力,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学优生心理问题辅导体会

(一) 别把“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对于学优生,往往只关注到他们的优异成绩,尤其甚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时候甚至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特别是对于“学优生”,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他们的优良成绩,没有关注或者及时发现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除了平常多留心关注外,还应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三、小结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未来。”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优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要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鼓励促进这些“学优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快乐而充实地生活,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王鉴.班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17-23.

[3]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26(2):153-160.

猜你喜欢
心得体会关注心理干预
固体物理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心得体会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几点体会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