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 王婉玲
【摘要】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生产力中,人才是最活跃的因子。同样人才也是文化生产力中的核心资源,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当下,河南正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但其人才规模小、素质差、结构失调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河南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归根到底是否实施人才战略,组建高水平队伍,占领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关键词】人才价值;人才瓶颈;人才队伍;人才战略
斯皮尔伯格引领了世界电影业,杨丽萍舞动了《云南映象》,常香玉唱响豫剧。这些证明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人才资源与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休戚相关,也是文化产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河南而言,人才因素这一智力资本在其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要实现河南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的打造成为必然选择。
一、河南人才隊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人才有着很高要求。然而由于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在人才培养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规模、结构、素质培养和利用等方面:
首先是人才规模小。长久以来,河南被认为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但目前本省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127.92 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2.2%;而当时上海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6.9%。截止2010年底,美、英、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7%、7.7%、3.9%,而河南仅为2.6%。这不仅与国内外差距较大,且与河南省计划的2010 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1 万人和占总从业人员3%这一目标有一定差距。总结2007到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率2.2%、1.6%、1.7%、2.6%来看,河南文化产业人才在河南所有人才中所占的比值总体不高,规模有限,这与河南人口大省的称号不符。
其次是结构上的不合理。文化产业不是单一的产业,是包含了文化、艺术、休闲和娱乐等几十种以行业的总称。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行业多、范围广,很容易造成各种结构难题,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单一,或是缺乏经济和管理能力,或缺乏文化、传统民俗修养,然而既精通经济又熟知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二是人才的地区、行业分布结构失调。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新兴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网络、动漫、游戏、广告、设计、会展等迅速发展的行业。在地区分布方面,截止2010年郑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6200人而鹤壁、济源仅为4377人、2440人。人才多集中于省会郑州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在贫困地区和农村人才却十分匮乏。此外人才在年龄上呈现出断层现象,高层次人才年龄老化且青年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再次是素质能力培养问题。河南省大专及以上水平的人才为660万人,中学水平的约为5229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比例仅是6.3%和49.9%,全省有将近半数的人口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这也影响到了文化产业人才的水平,使得人才队伍出现了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名家和文化领军人物的不足等问题。此外河南地方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误区,例如开设专业时多数高校都笼统地设置为文化产业管理,或文化管理,且所属院系可谓是五花八门,这就造成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也使得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脱节。
最后是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用人单位惯于使用双重的高标准开展工作,既要求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多证书,又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这在文化产业中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学历达不到而与工作失之交臂,出现了大材小用、人力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
二、加强人才建设的举措
人才是推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软力量,面对河南省人才建设问题,走人才战略之路是其必然选择。因此河南省在“以人兴文”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形成科学的人才观。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和“人才强业”的共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的氛围,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任人唯亲,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标准,保障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其次是培育、吸引人才,构筑河南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大学、院所应与企业相互协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河南省各普通院校、综合性院校也应适应现实需要招聘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开设相关专业。并积极开展、参与国际文化创意节、博览会、文化论坛、专家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文化产业的优秀案例,吸收、借鉴其成果和经验。只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才能真正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现互动,真正实现多方获利的共赢。
此外必须重视民间文化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坚持民间挖掘培养与高校专业培养相结合。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载体。要鼓励老艺术家、手艺人收徒授业,为其出版作品、展览展示及带新人、传手艺提供帮助,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防止手艺、技能的失传。例如浚县泥古古的制作、汤阴剪纸技艺等文化遗产必须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
最后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实现按人配岗、按岗选人的双向选择的人岗使用模式,使人尽其才,避免“专才不专”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应按劳分配与按知识贡献分配相结合,允许以知识产权和人才自身作为股份,参与利润分配。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所创造的利润以提成、分红、发奖金、分股权的方式回馈贡献者,有利于使其保持饱满的创作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提供物质和精神保证。
面对河南“人才荒”的困境,我们重视“人才”,就会促进河南文化产业的腾飞,否则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打造一支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不仅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耀先:《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新研究》,2010年11期。
[2]卫绍生:《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3]李敏:《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青年与社会》,2013年7期。
[4]王庆斌:《河南文化创意人才状况及培养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4期。
[5]宋若涛:《河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