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材料的质理转换

2014-05-30 10:48:04朱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借代

朱颖

摘要:绘画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绘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重要审美内容。在传统绘画中,画面内容与材料质理之间的正常的逻辑关系表达了 “物”、“象”、“意”三者的契合,并因此带来相应的审美愉悦。而在现当代绘画中,往往突破“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因突破审美惯性而带来的审美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特异的审美体验。材料的质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媒介材料的不同状态,不同运用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质理美感。材料质理的借代是物象与其本质质感属性关系的解构与重组。材料通过对质理的“借代”,使“本源物象”具有了“对象物象”的质感属性,从而使“本源物象”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质理 借代 解构与重组 审美意象

一、绘画材料质理本身之审美价值

油画材料的粘稠特性使它可以产生各种不同厚度的笔触,通过不同的工具和运用方式,能够产生丰富的质理效果,是油画丰富表现力的基础。油画材料本身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早期的试验中,艺术家们不停加入各种丰富的材料、媒介来改变油画材料的特性,以获得丰富的表现效果。除了表现客观物象的质感属性,其本身也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绘画材料质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一直是绘画表现技法及审美价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家们经过大量的尝试,用树脂来获得明亮光洁平整的画面质理,来强化对自然进行逼真再现的效果,经过掺有树脂的媒介剂的反复罩染,画面获得了瓷器釉质般晶莹的透明效果,并因此获得了光学灰色的特殊美感,使得古典绘画具有了超凡的质理魅力。表现主义则利用油画材料的厚堆和涂抹形成各种富含激情的笔触,在传达艺术家激情的同时,也获得了质理视觉上的丰富的表现力。形式主义绘画运用各种附加材料来强化油画材料的视觉效果,经常掺入沙子、木屑、金属等材料来改变油畫材料的质感,并通过形式主义审美法则的运用,使得油画材料具有了丰富而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图1)。

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发源于20世纪初,它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艺术运动,并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狭义的形式主义,具有一定狭隘性,它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从而否定内容的意义,割裂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我们所指的广义上的形式主义绘画通常指现代主义绘画中注重形式美的表现,以形式美的法则构成画面的绘画作品。对质理美感的表现是形式主义绘画形式美表现的一部分。

二、传统绘画中材料“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的审美意象的有限性

油画材料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逼真地再现客观物象的“质感”属性,油性材料使得各种层次之间的细腻的过渡和对物象进行深入刻画成为可能。在传统写实绘画中,绘画材料的质理表现与对客观物象的表现相吻合,对自然进行忠实模仿的理念使得材料“质理”为表现物体逼真质感服务,在此目的下,材料本身的“质理”依附于客观“物象”的质感要求,材料“质理”的表现空间具有很大的有限性。油画材料表现的是与客观物象一一对应的正常的逻辑关系,比如油画材料运用细腻的质感刻画来表现酒杯的光滑的玻璃质感,运用对粗糙质感的细腻刻画来表现泥土或树干的粗糙质感。油画材料的唯一“质理形态”就是适合于细腻刻画的平滑的表面“质理”,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正常逻辑关系的各种属性的逼真再现方式的刻画来表现客观物象的质感属性。显然,在此方式下,油画材料的质理表现有着很大局限性和单一性。对于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感受、情绪、观念等精神因素以及丰富的意象美感则显得无能为力。绘画多元的表现诉求,需要打破这种单一的“物”、“象”、“质”的对应关系。

三、绘画材料质理与物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解构”与“重组”产生的新的审美意象的可能性

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绘画中的所有可辨因素都支持着基本幻象,它是不可变的,而描绘它的形式却可以变化无穷。”[1]纵观绘画材料质理表现的发展,正是一个逐渐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独立成为审美主体,走向变化无穷的过程,其根本途径是通过材料“质理”与客观“物象”之间正常逻辑关系的“解构”和“重组”。 印象主义在分解了色彩和笔触的同时,也分解了油画材料的质理表现方式,原先古典主义明晰光滑的质理被分解后的点状笔触所取代,在损失了视觉再现的真实性的同时却获得了感觉上的真实,朦胧的色点使得在空气中的景物显得更真实,以科学的方式真实表现色彩的同时,甚至光和空气的感觉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与此同时,自由交错的丰富质理与客观物象相结合,产生了朦胧、诗意、自由的新的审美意象,并开启了绘画材料“质理”与“物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解构重组之门。在印象派将这种平整的质理用并置的笔触分解之后,绘画的质理美感也由单一的光滑平整透明转向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从而获得了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

后印象的艺术家们进一步将材料质理发展为构成个性化的语言的独立因素,而不再附庸于客观物象,从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审美自由。后印象主义艺术家,特别是梵高吸收版画木刻技法,用笔触模仿刀刻的各种痕迹,或用点状笔触、或用短小的直线线状笔触,或用旋转的曲线笔触形成各种各样的质理效果,从而构成他鲜明的绘画语言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画面审美意象。各种旋转、平涂、点戳的笔触配合炫目的色彩,完整表达了梵高个人表现的艺术激情,形成了丰满厚重激情四射的审美意象。

此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和勃拉克不满足于单纯的油画材料所产生的质理效果,直接将报纸、木板、金属等现成物品的材料的质理与油画材料相结合,采用拼贴、混合、并置等手法,将材料的质理属性按照视觉审美规律进行自由大胆的解构和重组,使得材料质理成为他们的艺术魔方,将现代主义打造成材料质理解构重组的试验场。各种丰富的质感经过艺术家的重组,大大丰富了绘画的质理语言的表现,形成初步完善的材料质理研究和表现的样式体系,使质理的表现进一步走向独立。

康定斯基将客观物象与形之间的关系剥离之后,使“有意味的形式”[2]成为形式主义绘画表现的终极目的,当然形式表现所产生的绘画肌理和材料的质感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塔皮埃斯将他的质理实验推向极致的时候,绘画质理终于脱离形象的束缚成为绘画表现的主角。塔皮埃斯赋予了材料质理以独立的审美地位。如果说毕加索将材料质理进行了解放,那么塔皮埃斯则将材料质理推向了绘画表现的绝对本体地位。

阿恩海姆在论述有关意象的时候也指出:“意象并不代表真实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种‘质,它使心理意象与自然本体从根本上区别开来。”[3]这为质理与物象的解构提供了依据。而质理的解构与重组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沃林格所说的“移情冲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满足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当材料质理仅仅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质感属性的时候,就会“完全与真正的艺术本能相分离了”。人通过“移情冲动”在客观事物中看到多元的“材料个性”,将符合个人情感客观化需求的“材料个性”附加到客观物象之上,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愉悦。这必然使得材料的质理转换为新的审美意象的产生打开了空间,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向。

四、材料的“质理转换”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具体

实践意义

材料质理的转换在形式主义绘画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对于当代艺术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参考价值,巧妙的综合运用这一手法,对于作品精神性与观念性因素的传达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仅成为新的艺术样式创造的一种途径,也成为艺术家艺术观念表达的惯用方式。这种例子在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当代艺术家张东红的作品,将水果质理放大后代换为肌肉的质感,并将水果的质理代换为传统国画山水的质理,使得观众惯常的视觉经验受到颠覆,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陌生感,通过破坏审美定势而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当代性。同时,将视觉经验与文化符号进行了质理置换,在新的审美意象产生的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家的文化态度——将经典平庸化和将平庸经典化,打碎了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巧妙地传达了后现代的观念主张。

形式主义绘画中的质理转换,对于当代绘画中对艺术家个人体验或是一代人的集体经验的传达,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玛丽莲·杜玛斯则是将水迹的质理借代入各种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之中,把诸如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社会问题与个人经验和艺术史等元素混合在一起,创造了她个人的独特视觉表达体系,反映了当代世界中重要的争议问题。

注释:

[1]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8页

[2]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7页

[3] [美]鲁道夫.安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63页

参考文献:

[1] [德]威廉.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6

[3] 嘯声编.塔皮埃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壁画设计。

猜你喜欢
借代
精练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借代句
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关于比喻、借代区别的一点研究
汉阿借代辞格对比分析
长江丛刊(2017年17期)2017-06-19 16:30:04
《红楼梦》对《西厢记》的转承与借代
给人物以绰号
“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
东方教育(2014年8期)2014-05-30 16:09:32
借代对英语词汇影响的认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