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人格和政治行为上发挥的功能以及对政治体系的影响,进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政治人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保障社会和政治生活正常运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理论上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理论发展和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理论,都是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理论的发展要反映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两者都需要通过具体实践环节,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政治信仰,培养政治情感,从而实现向政治人的转变,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两者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研究内容及体系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以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教育社会成员,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侧重于社会成员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的流向主要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流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的筛选和传播上掌握主动权,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信息的流动呈现非对称、不均衡的特征,受教育对象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政治信息。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信息流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向性特征。
3.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家庭和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则比较多元,除了传统的渠道外,还有大众传媒、同辈群体、政党等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论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获取
政治认知是人民对政治体系要素的基本认识,以及政治权利和义务获知,政治认知是政治社会化的开端,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国家在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计划向大学生传授我国的政党、法律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政治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把政治知识进行转化,促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政治认知结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较集中、系统地传达政治信息,从而使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角色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
政治态度是人们对现行政治体系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政治态度具有稳定性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联系国家和社会生活,选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关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培养一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
政治人格是政治生活的主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根据人格的不同取向,政治人格可分为健康的政治人格和扭曲的政治人格。健康的政治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并避免消极的、保守的文化影响。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调控
大学生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政治生活、发挥个体作用的活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个体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定大學生政治行为基本规章制度,内在控制大学生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能的“失范”,理性地疏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体系的稳定
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协调。政治体制的改善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巩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成为符合政治系统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与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路径创新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要能反映大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知识需求。既要保持政治知识的连续性,又要避免知识过高、过低或者重复。
2.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首先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育人功能,以高校为主阵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是利用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适当的隐性教育方法,通常可以消除被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最后要全面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树立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念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形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理解、平等交流,达到主体之间的互识共识,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3.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3.
作者简介:李天英,女,1979年4月出生,硕士,就职于西安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