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困惑与路径探析

2014-05-30 18:08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

孙杰

摘要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分析农村生态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以新农村建设为有效载体,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并从促进产业生态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526-03

党中央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将“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点说明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地位突显,它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提高人们幸福指数增添了新的内容。

所谓生态文化,它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融洽相处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根据生态发展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最优化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总和。它是一种启迪“天人合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境界,是引导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形式。他预示着人类必须进入一个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新时代。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包括消费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科技观和发展观。在广阔的农村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渗透到广大农民的行为、意识中去,使农村社会群体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协调自身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就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使得生态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社会精神基础和体制保障。

1 生态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定位在“解决温饱奔小康”这个目标上。经济发展以粗放式为特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现。主要体现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数量、忽视经济发展质量;重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忽视了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扭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村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视角,从广义的角度看,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内容;狭义的角度看,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它是把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相结合,以维护生态,保障人们在发展中追求到幸福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个涵盖农村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体系,如感恩文化、敬畏文化、和谐文化、“孝”“善”文化、集体主义文化等体系在内的综合系统。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追求的不仅是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交互系统,更重要的是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交往状态的最大值。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友好相处,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礼尚往来,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持续发展,都应是生态文化建设中所应达到的理想目标与状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也基于这样的目的。这一建设,既要突出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还要建设将一种生态的交往文化、人文文化表现出来[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化生态文化建设,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样的建设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2 農村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生态文化就是人类按照生态规律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生态文化扭曲、制度生态文化缺失和精神生态文化空白。目前新农村中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生态文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生态文化提出的时间更短,许多人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十分肤浅,认识尚未到位。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生态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不明确。人们对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没有充分理解和接受,更没有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二是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虽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村面宽量大、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总量偏低,资金投入面临较大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而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则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投入。投入项目一般在规模小、风险低的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服务业和书画装裱业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零敲碎打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另外,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造成一些景区只有生态资源景观而缺乏生态文化亮点。三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目前,留守在农村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加之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普及不够,难以使他们形成生态价值观念。同时农村基层政府普遍缺少知识全面、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对生态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逐年增多;农药、农膜、化肥等有机物的使用量也大幅度增加;畜牧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水源、河流、海域污染加剧。五是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老化严重,基础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的约束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农村文化部门抱残守缺,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现有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六是农村普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的影响,旧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根深蒂固。这也是亟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生态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经济、旅游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农村生态文化缺失。不首先解决农村生态文化缺失问题,新农村建设将是残缺的不到位的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目前提高农村生态文化意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必须将其置于全新的高度来执行、实践;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具体的战略规划。

搞好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能够不断促进农民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变人们生产生活观念,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尤其是在农村营造一个浓厚的生态文化环境,向农民传递文化正能量,引导利用业余时间做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从而避免或减少一些愚昧、迷信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2]。同时,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战略之一,建设新农村生态文化也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3 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 转变行政职能、履行政府责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倡导、维护、监控等重要责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选择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首先在消费领域政府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互利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辩证的资源观和理性的消费观。倡导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行为,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是政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为了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配齐相应的文化管理人员,负责农村生态文化组织协调、建设的规划、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村、镇各级基层组织要有专人负责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再者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板报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农村发生的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舆论監督,对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褒扬,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并建立农民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和机制,让农民为生态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高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2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生态文化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理念十分重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较高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投身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宣传教育活动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的推动新农村及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3.3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化理念构建农村生态农业体系,将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4] 。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体系,这是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生态实际,既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更要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维护。同时也要与生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搞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作用,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形成完善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链条,并使其融合到生态平衡中,对自然生态破坏大的产业要控制或停业。产业政策要体现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态导向,鼓励农村发展生态产业,走生态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态文化理念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完善其市场体系,注重其生态开发和生态管理。同时基层各级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搞好农村生态文化宣传,让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和技术指导,让生态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3.4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很多的先进的文化活动形式。这些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农闲时节的重要娱乐活动内容,也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寄托所在。在建设新农村生态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承,如秧歌、唢呐、舞龙、高跷、薅草锣鼓等。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注意对现代文化活动形式的传播和引入,如广场舞会、红歌传唱、登高、乡镇各种文化节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效地传承,而且引进现代文化形式,丰富了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对提高农民群众的现代生态文化思想意识、知识水平、文化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5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安排、搞好规划、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一是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完善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统筹安排,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前提和基础上,要完善村镇规划,尤其是中心村的文化规划工作,发挥中心村对周边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农村民房建筑设计也应渗透文化的元素,把房屋建筑、交通、安全饮水、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结合进行,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要向规划点集中,用规划引导散居农户和过于分散村落向中心村、镇聚集。以便于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 二是政府财政要大力支持,提高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补助性财政建设资金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各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针对性的资金投入。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奖惩措施的落实、管理办法的完善,来形成建设合力,促进激励和调动群众在各方面的工作热情,掀起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三是要落实责任,完善农村生态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中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落实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的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规划阶段就应考虑运营中管护经费的使用,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管理,建立完善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图书室管理、长效机制绿化养护,做到人员、制度、经费“三落实”。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除了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外,建立群众激励机制才是推动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切合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生态文化程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的参与投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去。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抓好宣传引导、加强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激励等各项工作。同时要树立典型,鼓励先进,使生态文化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

4 结语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社会全力支持,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推进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3-45.

[2] 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83-85.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2012.

[4] 张洪新.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8(10):49-50.

[5] 韦生彬.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59-7660.

[6] 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