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之女性主义解读

2014-05-30 15:45赵娟
青年文学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宠儿莫里森女性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获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3SZYQN03

摘 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以母爱为主题,揭示了时代背景下母爱的残酷性,阐释了生存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夹缝中女性主义的觉醒,震撼了世界文学界。本文以《宠儿》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视角去审视处于小说环境下的母性形象,在面对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的生存困境中奋力抗争的黑人女性,指出女性的自由解放之路是一个艰难的自我觉醒、自我抗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这部小说中深刻地体现了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

关键词:《宠儿》;女性主义;莫里森

作者简介:赵娟(1977-),女,汉,河南新乡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众所周知,托妮·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作家,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她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种族和女性这两大主题,以女性的视角去审视黑人遭受到的双重压迫: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表现出对于黑人女性的极度关怀和同情。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 她的作品突破了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的题材,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文笔探索美国黑人民族的命运,弘扬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歌颂黑人的内在本质和精神价值。正是其作为黑人女性的原因,她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黑人女性的痛楚和不安,将女性主义以感人的字句来诠释。显然在《宠儿》塑造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情节,处于男权压迫和种族压迫夹缝中的黑人女性在面对命运坎坷,艰难险阻之后,依然幸存独特的自我意识,执着追求女性主义精神。

一、女性主义的涵义

要想以女性主义去审视《宠儿》文学作品,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女性主义的涵义。女性主义,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女性政治运动以及实现男女平等的文化精神运动。他们在运动中倡导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实现女性独立的愿望。在这样的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与之相对应的女性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更多的文学作家都从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审视社会,审视女性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更加特殊的情况,即黑人女性主义,这是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就对于女性主义进行了诠释,将女性主义归结为两层含义:其一,女性主义是黑人妇女以及有色妇女女性文化,情感,力量的凝聚,其对于女性有着同等的关怀;其二,女性主义有着民族性特点,其会在黑人民族维护事业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的确,如同上述两个层次的解读,无论是马歇尔,还是安吉罗,或者是莫里森,越来越多的黑人女作家开始将故事的选材对准了自己,她们一方面积极控诉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另外一方面从女性的视角去揭露现实社会的男权压迫,性别歧视现象,为实现黑人妇女的社会平等,种族平等而不断奋斗着。这样的双重思想表达是基于其处于双重压迫的社会现实背景的,作为黑人,莫里森感受到了浓厚的种族歧视氛围,让种族不安;作为女性,莫里森感受到了强烈的性别歧视氛围,让女性痛楚,在这样交织的情愫中,《宠儿》出现在我们面前,以其悲惨故事的讲述展示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主义的不懈追求和祈愿。

二、《宠儿》概况

故事发生在1855年,女主角黑人奴隶塞丝怀有身孕从肯塔基州的农庄逃亡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希望可以投奔那里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对此奴隶主很是愤恨,就带人去追寻奴隶的下落。在逃跑的过程中,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自己一样的痛苦,就忍痛亲手杀害了两岁多的孩子,塞丝亲手掩埋了孩子,墓碑上刻上了宠儿,从那以后,宠儿的灵魂就一直出现在她的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塞絲的两个儿子就离家出走。后来,农庄的前奴隶保罗D与塞丝相识,相知,并帮助她赶走了家里的灵魂,两个人从此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但是宠儿的灵魂以肉身还魂的方式走进了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为了报复母亲,她以身体诱惑保罗D,使得他最终离开了塞丝。随后一直延绵不断地向母亲索要缺失的爱,最终使得塞丝陷入了无限的崩溃状态。

作为上世纪唯一一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家,其在整个美国文坛都享誉盛名,可以说是整个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丰碑。莫里森是在1993年获取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从那以后其作品受到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主题的研究工作也渐渐成为美国社会比较热门的话题。在其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以《宠儿》的影响力最大,是她个人最成功,最经典的小说。现阶段,对于《宠儿》的探讨,不仅仅涉及到主题,语言,塑造人物,象征手法,叙事方式,还涉及到现实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领域。我们往往忽视了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的身份,展现出来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还需要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三、《宠儿》中女性主义的解构

(一)浮出水面的女性主义—塞丝的选择

在故事情节中,塞丝女黑人奴隶塞丝怀有身孕从肯塔基州的农庄逃亡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希望可以投奔那里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对此奴隶主很是愤恨,就带人去追寻奴隶的下落。在逃跑的过程中,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自己一样的痛苦,就忍痛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身处于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的社会背景下,塞丝却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自由和幸福生活保持着幻想,并敢于采取实际行动去实现总计的理想。她带着身孕,逃离奴隶庄园,独自一人去寻找可以生存的地方。在途中她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遭受如同自己的痛楚果断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对于她来说这是爱孩子的体现。后期当她把自己杀死孩子的事实告诉男奴的时候,保罗对于这样的行为很是不理解,并说她是 “你的爱太浓了”。而塞丝看来这样的爱的表达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孩子,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显然能够杀害自己孩子的母亲,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也是不可原谅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她一直难以被人亲近,邻居们都孤立她,住所也会常常被人袭击。小说中塞丝对于自己的行为理解诠释是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决绝的语气,浪漫的神态,让我们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于一个前黑人奴隶之口,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出于绝望的沉重、无奈、诀别与愤恨。从宠儿的角度来看,自己得到母亲最多的爱却是以杀害自己的形式来诠释的,与其说母亲割破的是女儿的喉咙,倒不如说是她扼杀了自己的最后希望。事实证明,自从女儿去世之后,作为母亲的她也是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在人世间苟延残喘。

我们可以将这她的种种举动理解为一种选择,选择逃离,选择杀害自己孩子,选择追求自己的生活,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某种角度上也揭示了其为自己而不断奋斗的现象。原本在奴隶制度下受苦的她,不愿意一直饱受欺压,忍受痛苦,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然而当时处于种族主义歧视时期,这也注定了种族主义成为谋杀者,实现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尾的塑造。或者说 “黑人越是耗尽自己向白人证明黑人的某种不容置疑的信念,他们体内的丛林就越是深密、纷乱”。无论如何,塞丝选择了去抗争,毅然选择了逃离,并在此过程中不惜杀害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她来说逃跑是很重要的仪式,在内心深处,她第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成为自己思想上的主人。莫里森为了实现双重压力下女性抗争形象的塑造,以悲惨的故事,痛楚的人生,压迫的社会来宣泄,其在诠释民族主义的同时,更加敲响了女性主义的警钟。我们由此也看到了塞丝的选择,女性主义渐渐浮出了水面。

(二)不断成长女性主义—丹芙的抗争

小说中后期出现了两个给予黑暗世界带来一丝暖意的人物,即丹芙、贝比。显然最年轻的丹芙担任起了祛除宠儿灵魂的责任,作为此项责任的担负者,她在面对美国黑人女性历史问题上,显得更加的理想和现实。首先,她深刻理解宠儿的痛楚,同情那种骨肉分离的经历,能够将宠儿灵魂作为自己的亲密伙伴来看待,而不是一味的恐惧和排斥;其次,当看到宠儿一味的逼迫自己的母亲的时候,看到其母亲接近崩溃的场面,本来就内向的她却能够以大爱的名义去抗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她向周围的黑人社区的人们寻求帮助,最终她不仅仅安抚了宠儿的灵魂,还在这样的抗争中不断成长和锻炼,渐渐成为一名自信成熟的美国黑人女性代表。显然,这样的角色是作者自己的正面臆想,其想以这样的角色来鼓舞黑人同胞开展抗争,以实现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从本质上来讲,莫里森想要向我们阐释的道理是: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女性,只要敢于面对现实,过去和未来,通过努力去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定位,将能够得到心灵上的自由,然后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讲,小说中丹芙解救塞丝的方式,是正能量的传递,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无论是怎样的过去,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未来,而不是消极地沉湎于过去。如果说,小说中的塞丝是广大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者,那么能够敢于正视过去,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代表就是丹芙,她虽然起初很内向,但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往往勇于站出來去抗争,并在不断的抗争中实现自我的修炼,从而使得自己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成为万千黑人女性的模范,她是一个活着的奋斗历史,能够告诉大家只要敢于面对过去,开展抗争,就一定能够实现自身的独立。

(三)不断成熟的女性主义—贝比的领导

贝比·萨格斯也是小说中的关键任务,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对黑人社区的精神领导上。在面对塞丝的困境是,贝比能够伸出援助的双手,细心的照顾她,为她清洗,为她包扎,为她梳理,为她擦洗,为她敷药,出于同情,她能够对于从小失去母爱的人展示其温情,并积极引导她走向精神的复苏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比是全镇的精神领袖,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为了自我身份,种族地位而不断抗争的精神将一直鼓舞着人们,凝聚着人们。在她的感召下,整个社区的人们能够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的生存和发展,贝比告诫大家要正视自己,要好好的爱护自己。以合理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感情,自由的活动,尊崇自己的价值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贝比的家就像是大家的精神避难所,其倡导以自己的双手去营造自由的环境,她像一个女祭司一样实施着驱魔的仪式,感召黑人们将作为奴隶的痛苦和哀怨暂且抛之脑后, 从而开始追寻自我,追寻爱人,追寻集体,追寻失去的和拥有的,追寻历史和根的新征程。只有“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们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那么带领这些群众走向女性主义觉醒,反抗种族和性别压迫的领导者就应该是贝比这样的人。同时,她向黑人同胞展示出了无条件的爱和胸怀宽广的爱以及文化间互相尊重的思想,这也正是莫里森想转递给黑人同胞的,这样的女性往往能够清晰的看待历史和现在,对于未来充满憧憬,并能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周围的黑人女性,使得大家形成一个团体,随着时间的发展,势必会对于改变社会现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语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部黑人女性主义的成长历史,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觉醒,到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经历了很多的苦难。美国黑人女性一直处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夹缝之间,在女性主义觉醒之后,她们在思想上渐渐认识到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困苦,越来越想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的现状。灵魂的禁锢,绝望的呐喊,折射出美国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惨痛历程。莫里森选择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作为黑人女性,其不仅仅承载着民族寻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还要呼吁黑人同胞正视历史,树立成熟的民族意识,勇敢担负起黑人女性解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 宠儿[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王冬梅. 非洲裔美国人主体身份的构建——对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解读[D].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4] 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朱新福.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4(3).

猜你喜欢
宠儿莫里森女性主义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