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菲
“刚刚被人升级为闺蜜了,敢问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问者性别男,而他刚刚是被性别女的好友升级为闺蜜,也就是说,他即将踏上“男闺蜜”的征程。
至于他想知道的责任与义务,一段流传于网络间的“男闺蜜特质阐述”也许能帮得上忙:
“他不是你的爱人,却是你最好的知己;你可以对他撒娇对他开不着边际的玩笑,他愿意陪你疯陪你闹;你可以抱着他痛哭不已,鼻涕眼泪都擦到他身上也没有关系;他会陪你走过坎坷和心酸,一直在你身后的某处守候你。”当然,提重物、帮搬家之类自然更不在话下。
简言之,这应该是个该有的都有、唯独没有非分之想的异性小伙伴。
男闺蜜=备胎=未来男友?
男闺蜜的热潮大概是从那部名为《失恋33天》的电影风起的。
男主角王小贱展示了一种颇为诱人的异性友人模式:日常如女闺蜜般轻松共度愉悦时光,姑娘遇到问题时,他则从男性的角度提供不一样的建议与关怀。比如,在面对负心前男友这件事上,女闺蜜最多陪你哭哭骂骂,但王小贱在此之外还能提供假扮现任男友并以伶俐口齿“秒杀”前男友于瞠目结舌的帮助,简直大快人心。
与文绉绉的“蓝颜知己”相比,这样接地气儿的男闺蜜俘获了更多女观众的心。
之后出现在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李大仁则是另一种男闺蜜的典范。无须王小贱的伶俐毒舌,李大仁一个温柔的眼神足矣。更何况,青梅竹马,知根知底,比姑娘更了解她自己,是姑娘伤心、难过、迷茫和孤独时最好的倾诉者、疗愈师。
跟充满豪气的“哥们儿”相比,这样的细腻守护引得台下一阵唏嘘:“百年修得王小贱,千年修得李大仁!”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以男闺蜜身份出场的男人最终都与女主角一同“历尽千帆幡然醒悟”,合力将闺蜜模式转换为情侣模式。也正因此,有人对“男闺蜜”一说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就是暧昧或是优秀“备胎”的别号而已。毕竟现实不同于戏剧,究竟是想找个能毒舌能贴心的男闺蜜,还是嬉笑怒骂全盘微笑接受的五好男友,抑或是一个愿意痴心守候的长久“备胎”,恐怕不少姑娘自己也“傻傻分不清楚”。
但对拥有一枚货真价实男闺蜜的上海姑娘朱琳来说,这并不是个需要纠结的问题,她将没有男人侵略性和女人小心眼儿的男闺蜜视为理想中的完美好友,可遇而不可求,必须珍惜,道理很简单:“当男闺蜜变成男朋友时,你失去了一个闺蜜。当你们分手时,你不仅失去了一个闺蜜,还失恋了!”
女汉子时代的“新物种”
不可否认,闺蜜关系的建立一定是在互有好感的基础上。但好感并不代表爱情,男闺蜜应该被定义为男女之间的第四种情感关系:友情以上,恋人未满,又并非暧昧。而这样一种两性情感关系缘何在此时被放大并流行?这和几乎与它同步开始流行的“女汉子”不无关系。
过去,女性大多扮演的是跟随男性的附属角色,而告别了“女人在家,男人工作,只有通过爱情他们才能在一起”的老時代,“女汉子”出现了。这并非虚谈。事实上,在这个越来越平面的世界,女性与男性一起工作、享有共同的爱好、一起参加社交活动等等,男女的社会角色区别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女性经济的独立。相伴而来的,是女性的精神独立。
高级私人心理顾问田桦表示,“女汉子”作为一个女性愿意接受的称谓,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些人格品质和特质,比如有担当、内心强大、包容大度、豪爽、不服输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女汉子”可以理解为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成熟,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汉子时代的女性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有更强的主导权,而“男闺蜜”就是一种颇符合当前女性(女汉子)心理需求的“产物”——没有父亲式的权威压力,没有恋人间“分手”“迁就”“妥协”的麻烦,却拥有男性的判断力与女性的敏感细致,关键时刻还比同性闺蜜更能解决瓶颈:
女性闺蜜之间往往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彼此的想法、观点、视角会越来越相似,另一个“我”恐怕很难帮自己走出心灵困境。此时,有着异于女性思维方式的男闺蜜往往能帮助姑娘们理性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安抚。
如此看来,男闺蜜真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存在。不过心理专家有提醒:人的自私心理是不能被否认的,男女成为闺密有时只是互相排遣寂寞的需要。因此,姑娘们,男闺蜜虽然流行,“入手”还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