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的产生 传入中国与发展

2014-05-30 11:28:03李斌杰李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产生五线谱发展

李斌杰 李欣

【摘要】11世纪,在意大利圭多·达雷佐的“纽姆谱”基础上,结合13世纪德国的费朗科“有量记谱”而产生的“四线谱”,成熟于16世纪;17世纪中叶,清朝康熙年间由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传入中国,并经众多教会传教士传播,形成一定影响;几经废除封建帝制后,肖友梅等国人名流,竭力引入,参照欧洲五线和国情,编著乐理,使五线谱规范系统专业化应用、发展和传播;建国初期,李重光的《音乐理论基础》,把五线谱的记谱体系逐步完善,创造性将中国的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结合于五线之中,与国际接轨。50年来作为音乐教材广泛应用;在科技信息网络化新时代,五线谱电脑应用技术渗入中国,制作系统升级定格,再次掀起五线谱“革命”,实现从无声到有声的跨越。

【关键词】五线谱 产生 传入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13-02

五线谱是世界广泛应用的记谱方法。我们今天记录音乐的五线谱,从音符、符号、力度、术语、和声、复调理论等系列知识,完全来自欧洲的“泊来品”。现就五线谱的产生、传入、发展、传播及信息技术渗入,整体系统规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予以阐述。

第一阶段 五线谱的产生

1.纽姆谱与定量记谱结合产生了四线谱(今五线谱)。圭多·达雷佐(Guidod'Arezzo约997—1050),是圣本笃会修士,负责意大利达雷佐地区教堂唱诗班学校,杰出的音乐理论和践行教育家。[1]中世纪初期(公元540年前后),罗马天主教会的圣咏、素歌、弥撒,最著名的格列高利圣咏歌曲都是完全依靠记忆,到了理查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而促成了记谱的发展。这时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符号称为“纽姆谱”,大概产生于8世纪,9世纪被普遍使用,只能提示熟悉旋律的轮廓,无法准确唱出陌生的音乐。[2]继无音高的纽姆谱后,具有革命性的成果出现在“线”来显示音的相对高度。11世纪意大利的圭多·达雷佐,四条线加不同颜色,由下向上依次为红、黑、黄、黑,并在开端标有字母由下向上依次为f a c e四个音指示这根线的音高,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不同颜色的“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3]。圭多为了教学的便利,设计了一套六声音阶唱名法,又因唱七声音阶的需要,增加了第七个唱名“Si”,至今沿用这一唱名体系[4]。圭多还发明了视唱练耳辅助教学方法“圭多手”,左手张开,用手不同的关节,教学生唱音程。但其缺点是无法标明音符的长短。随着节拍观念的加强,歌者越来越需要乐谱区别音的长短。13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写了一本《定量歌曲艺术》论述歌曲的节奏模式,提出了两种不同形状的音符表明不同长短,促成了“定量乐谱”的产生,出现了长短不同的4种黑头音符,称“有量”黒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有量”白符。15世纪,四线五线多寡不一,定型为五线,音符黑头变白头音符,增加了三种比倍短音更短的音符,是现今五线谱音符谱上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演变而成的。[5]故五线谱初期形成是:纽姆四线+定量记谱,17世纪初逐步趋于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

2.五线谱在欧洲的发展及用途。11世纪时期线谱得到广泛的应用,到 15世纪五线谱的记谱体系基本形成,前后经过了:记忆音乐——口传心授——纽姆谱出现——圭多四线谱标记音高——圭多唱名六声音阶增至七声音阶——推广授课新教法“圭多手”——“定量记谱”以示音的长短,形成发展为“五线谱”。五线谱音乐记谱法主要用于教堂音乐,唱诗班,演唱的各种圣咏、经文歌和圣经等。其间也促成“复调音乐的萌发”——“奥尔加农”多声部的形式。

第二阶段 五线谱传入中国

1.五线谱记录音乐的方法于17世纪中叶,由葡萄牙天主教会传教士徐日升传入中国。徐日升(1645—1708)出生于葡萄牙贵族家庭,18岁进入位于科英布拉的著名天主教耶穌会修院学习,1660年,21岁的徐日升远赴印度,先在果阿、继而转到澳门完成学业[6]。1673年1月,清政府在南怀仁力荐下,康熙皇帝下旨昭见,经康熙验证,徐日升乐器演奏技能高超,博得康熙赞赏。当皇宫乐工演奏陌生音乐,徐日升则用五线谱记录了旋律,然后不失原样仿弹,使康熙帝倍感“神奇”,称其“实为简经”,赐绸缎24匹并聘用徐日升为宫廷音乐教师,教士南怀仁去逝后,册封徐日升为清朝“钦天监监副”之职。他撰写了第一部中文西洋乐理著作——《律吕簒要》,第一次以中文系统地向中国介绍了五线谱等西洋乐理知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未刊印发行,仅仅局限于在皇宫学习教材使用,未推行于社会广泛应用。[7]1713年根据徐日升《律吕簒要》要义,编写《律吕正义》续编《协韵度曲》,由徐日升之后继任的德礼格所著,详细刊载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西洋音乐理论知识。这部书的刊印发行,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这时传入中国的五线谱是初级形式,不十分成熟,音乐符号与现在不大相同,德礼格《协韵度曲》与徐日升教授康熙帝的教材《律吕簒要》中例示的五线谱,有细微差异,这一时期,正是五线谱在西方逐步完善,不断发展,还尚未定型阶段。[8]

2.天主教在中国的“落户”发展,加快了五线谱的社会普及层面和传播速度。1692年清朝政府康熙帝与徐日升及宫廷其他传教士相处甚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安多等为朝廷尽忠献能,作出特有的贡献。在徐日升、利玛窦等传教士上奏朝廷,开放容纳天主教,清政府在全国下发“容教令”。天主教会的教堂“落户”中国大江南北,沿海及南方甚多。天主教在华的传教士130位,耶稣会士59位,方济各会士29位,道明会士18位,奥斯定会士9位,15位在俗神父。[9]曾在山东登州会馆传授宗教音乐的英国传教士狄久烈夫妇,于1872年《圣诗谱·附乐法启蒙》;另一对传教士提瘅 泰夫妇编撰《中西乐法摘要》《小诗谱》;他们都把五线谱同工尺谱尽力对照对应,以求中国人易于接受。[10]中国在被动接纳传播的范围和手段受到相对局限。为了传播天主教堂中演唱赞美上帝的经文歌,圣咏和弥撒,记录音乐采用五线谱,在社会和民间得以发展传播。总之,在社会和民间的传播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三阶段 五线谱引入中国 专业化系统化的应用与发展

专业化系统化的应用与发展,从废除帝制的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960年新中国的建立初期。

1.肖友梅(1884—1940)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901年毕业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中学习,1904年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5年11月公派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1915年夏修毕音乐学院课程,1916年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成立了“乐友社”、“北大音乐传习所”,组建中国第一支小型“管弦乐队”,创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1]

由肖友梅等国人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教育经验,对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以及西方乐器演奏法的系统学习、传播和使用,融通中西音乐教育智慧,确立了五线谱在中国音乐专业领域中的地位,是不屈不挠卓有建树的拓荒者。应用五线谱作为主要传媒手段,音乐理论系统化,贡献卓越的教材,歌集和专著文献。1921年起,先后出版教课书《和声学纲要》、《今乐初集》、《新歌初集》、《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 》、歌曲《歌集》(三册)、《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六册)、《小提琴教科书》等;音乐学专著《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述》、《中国历代音乐概略》、《和声学》;1928年《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20年代初,他陆续创作一些配有钢琴伴奏谱的艺术歌曲和歌集出版,(收录商务印书馆);[12]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卓著,主持音乐专业教育策划和教学,培养一批世纪音乐精英人才,冼星海、贺禄汀、江定山、丁善德、李焕之等音乐家。五线谱在专业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专业音乐团体的演奏演唱、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五线谱推崇是一代“专业高徒”推波助澜,催生全国音乐文化的学习,扩大了学习层面,“中西贯通、兼收并蓄”。五线谱的引进,同期赵元任、刘天华、黄自、曾志斋、缪天瑞、马思聪等并驾齐驱,创作声乐、器乐作品,利用五线谱作为主要传媒工具;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曾志斋翻译增补的《乐典教科书》,涉及乐谱、音符、休止符、音程、音阶、节拍、音乐记号等内容;缪天瑞的译著《乐理初步》,他们遍及音乐的各个领域;上海音乐学院“高徒”,一代宗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贺禄汀、江定山、丁善德、李焕之等多人,五线谱引入中国之后的发展,他们有着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在音乐的各领域,得以广泛性专业化规范传播与发展。创作了大量的专业领域表演作品,江定山《钢琴曲集》上下册;丁善德《儿童组曲》《长征交响曲》、《春之旅组曲》,著作《单对位法》《作曲技法探索》等;李焕之著名管弦乐《春节组曲》,1999年管弦乐《大地之诗》画上句号;理论著作《民族民间音乐数论》和艺术歌曲三个领域的作品。众所熟知的贺禄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贺禄汀译著《和声学理论与实用》用于教学,不甚例举。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发表《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音乐论文;在音乐教育方面,冼星海负责延安“鲁艺”音乐理论和作曲的主要课程。总之,五线谱传播影响了这时期的一代人,从而加快五线谱的传播速度。

第四阶段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 是五线谱在中国音乐史册上的里程碑

李重光编著《音乐理论基础》,将五线谱体系完善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发展。李重光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50年来,该教材是音乐专业和非专业入门必修课程用书,我国音乐教育的实践验证了这部书的历史价值,将五线谱的记谱体系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把中国的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结合五线之中。该书作为音乐理论教科书,1962年出版至今,曾多次补充修订,各种不同版本再版发行近百萬册。系统而成熟,具有发展创造性的中国“乐理学科”教科书。是五线谱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出现新局面,专业音乐的理论教学,使用苏联两部乐理译著应急,斯波索宾的《音乐基本理论》(1955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1957年),是音乐专业学习乐理的主导教材,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斯波索宾《音乐基础理论》对李重光创编乐理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仍然有欧洲文化背景的影子,属于西方乐理,尚有缺憾。[13]在中国的乐理必须纳入本土民族的音乐元素,1958年,李重光受命编写乐理教材,以缪天瑞译著英国柏顿绍《乐理初步》、苏联两本译著为基础创造发展,于1962年《音乐理论基础》正式出版发行。内容完整透彻,知识系统,概念清晰,科学规范,达到高度统一。先后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学本科、研究生、进修和留学生的乐理教学教材使用,多种不同版本。也有非专业、业余爱好音乐学习五线谱及理论的必读必修教材,为上百万人打开了音乐之门。

《音乐理论基础》是西方乐理中国本土化、民族元素融入五线谱的巨大成就,欧洲调式之后的五声调式体系、六声调式及七声调式理论,列举中国的民歌和民间歌曲为谱例,工尺谱的讲述介绍,强化本土效果,方便中国人学习接受。此远见卓识海纳百川,把传统音乐的精萃纳入专业的教科书,其见解和做法颇堪称道。在音律中保留西方的“十二平均律”,还参编了“纯律”和“五度相生律”三种律制的应用,调式音级标记创新,音程列表,调式变音区别,七和弦的讲解中调式和弦区别。[14]近现代的乐理,五线知识体系,已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发展为成熟的体系学科。与世界五线文化所吻合。同时也出版发行于港澳台、国外东南亚地区和美国,确立了我国乐理领域的历史地位,也将五线谱完整的体系化推至顶峰。

第五阶段 五线谱电脑应用技术渗入中国

在科技信息网络化新时代,五线谱电脑应用技术渗入中国,五线谱制作系统升级“革命”,实现从无声到有声的跨越。近十年来,五线谱制作发展迅速,我国从80年代的人工手抄、手工盖章式的制谱、影印制版到应用计算机制谱,发生了质的变化。

1.五线谱制谱软件渗入中国。中国电脑技术起步晚于西方,西方的五线谱制谱软件应用而生,20世纪研发,21世纪成型技术成熟,世界四大CD出版公司的出版物都配有打印五线谱,并推进五线谱制谱软件版本+有声结合,出现了“MIDI”音乐。正像国人沉醉在四大发明时,西方却在造纸、印刷出现空前的革命,打印机和电脑问世;咱们在欣赏祖先火药的光焰美幻时,西方却用火药造出“利枪火炮”替代原始的护身刀剑,隆隆炮声惊醒了清廷和国人。

总览历史,先进、科学、规范的五线谱制版系统软件诞生,通过网络电脑信息平台及专业学术交流渗入中国,在传播应用发展中不断完善。

2.五线谱制版系统软件的研发,再次将五线谱记谱法“升级”“革命”,创造性跨越发展。五线谱的制版系统软件主要功能:(1)计算机软件、音乐软件,乐谱制作设备的安装与MIDI文件处理;(2)谱面设计、乐谱输入与编辑;(3)作品排版、修饰与保存;(4)乐谱的一般打印和镜像打印。[15]五线谱制版系统软件研发种类较多,finale制谱软件、西贝柳斯(SibeliuS 7)制谱软件、overture、 GvoxEncore 等软件;均来自西方。如同电脑汉字输入法一样,搜狗拼音输入法、智能ABC、全拼、光速输入法,普及流行,替代了初期的五笔输入法。列举五线谱制谱软件盛行的两种:一是finale2011制谱软件,是美国Makemusic公司研发,06版开始渗入中国得以传播,音乐制谱市场需求,升级更新换代快,且不断“简体”“中文版本化”,升级至2014版,在中国诸多专业院校,专业制版,作曲家都应用此软件。特别适合于教学。二是西贝柳斯(SibeliuS 7)制谱软件,以芬兰民族乐派西贝柳斯音乐家而命名,由英国 Avia 科技公司所研发的绘谱软件,功能较强,清晰度和音色效果很好的软件。

五线谱制谱软件的共同特点:能完成所有的乐谱的输入;美工定稿(版面排列美化);文字编排(中文加入)和音响输出,即将无声的五线谱变成有声资料。先进科学性,完全满足作曲家、编曲者以及出版商的要求,初学者和学生简单易学,普及层面利用电脑能高效的工作,配合使用独有的专业音色库,超清晰明了的乐谱,快捷、智能化的作曲工具;[16]创作的“乐谱”,结合音色导入试听其效果。此乃五线谱一次质的飞越,颠覆性的升级“革命”。

3.目前,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计算机音乐五线谱软件应用的日益普及,利用电脑软件制谱已在音乐创作、演出团体等领域被普遍采用。各大交响乐团和中西乐队对分谱制作的需求、音乐论文的谱例插入、各类音乐书刊、教材的乐谱编辑、各种中西的乐谱出版等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五线谱制谱。因此,为适应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培养既有音乐专业知识、又有动手制谱能力的计算机五线谱制作人才,将对音乐教学、创作、研究、制作、传递等领域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五线谱的软件开发,音色库应用,音乐制作替代了乐队,MIDI工作室都以“线谱制作软件”有所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制谱软件”开发应用普及,受到一定的阻碍。表现在:(1)众多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懂得应用的人很少,受自身条件知识能力制约,计算机五线谱制谱技术缺失,电脑也未装配“制谱软件”;(2)有成就的作曲家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不熟练而未使用“制谱软件”;(3)业余普及层面的人士,缺乏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或计算机五线谱技术欠缺,故使用者更少;(4)软件的工程文件,须转换图片格式,方可机打印刷,文件的软件系统,研发团队各自为阵,系统不能相互支持对接,五线谱制谱软件还不能整体(电脑、信息、软件之间)综合性支持的体系化兼容系统。上述四点致使五线谱制谱不能普及推广。

五线谱从中世纪产生,欧洲逐步完善;17世纪葡萄牙人徐日升传入中国,众多传教士对五线谱的推行传播;20世纪初肖友梅先生同国人音乐专业巨匠,将五线谱乐理专业化推崇和规范性传播;建国初期李重光50余载将五线谱系统完善,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结合,成为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进入21世纪五线谱也悄然的与计算机结合研发软件,由无声变有声,“五线谱”也进入“高速干道”发展态势席卷中国。

参考文献

[1][4][5]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6-19.

[2][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0.

[6]余三乐.记葡萄牙耶稣会士旭日升[J].北京社會科学, 2009,(4).

[7][8]齐易.五线谱简谱的产生 发展及向中国的传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9]吴艳玲.清初宫廷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J].湖北社会科学 ,2008,(5).

[10][13][14]王照乾.为而不恃 功成弗居[J].人民音乐,2009,(8).

[11][12]廖辅叔.《萧友梅传》[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15]美国Makemusic.Finale2011简介[EB].专业制谱软件,2012,11.

[16]英国Avia.Sibeilius7简介[EB]. 英国Avia制谱软件,2012.

作者简介:

李斌杰(1956-)男,陕西陈仓区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李欣(1983-)男,陕西渭滨区人,宝鸡音美艺术职业高中, 研究方向,音乐制作。

猜你喜欢
产生五线谱发展
嘻哈音乐课
艺术启蒙(2023年3期)2023-09-03 02:16:2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天然的五线谱
快乐语文(2019年26期)2019-11-28 02:36:2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9:08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11:27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0:04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