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煊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3-01
2013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高考福建省自主命题文综卷地理学科的评卷工作。本文以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卷中的一道地理题目为例,品读试题,归纳考生答题中的常见错误,并对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谈谈高考总复习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高效复习。
一、试题品读和答题定性分析
(一)高考试题品读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37. 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图12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參考答案】(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思维路径】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变化;解析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题要求简要分析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往往与这种方式的优势密切相关。解题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图12中的经纬网、沙漠、区域轮廓、国界线等信息,确定该考察区域应该是中国西北地区,题中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非海上丝绸之路,故该交通运输方式应该是“人挑、畜驼”。而“亚欧陆桥”应该指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铁路运输。
【品味立意】知识是能力立意的基础,而能力立意不是直接考查知识,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过程,即由分析得出的地理结论。本题考查了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考生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和图例信息确定地理位置是中国西北地区。当然,地理区域仅仅是为案例提供背景或者素材,设问则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发展变化、成因分析、规律总结等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要求考生推导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归纳区域特征。宗旨在于考查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获取和解析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考生答题定性分析
总体而言,考生解题时得分点集中在“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和“科技的进步”这两方面,而铁路运输的特点失分严重。那么具体来说,考生答题中常见的问题归纳如下:
1.地理概念理解错误。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工具混淆,如:火车运量大;“口岸”等同于“海港”,如沿岸洋流……。
2.地理空间定位错误。将图示区域判断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3.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地理空间定位最基本的信息依据是经纬网,部分考生习惯性认为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这点也体现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若该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海陆位置也不符实际情况。再者,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不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沙漠。
4.审题不清。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答成亚欧陆桥建成的意义,如:扩大了运输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等答案。
5.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如:亚欧陆桥的时间快;铁路运输便捷,还是要答“铁路运输快捷”,便捷侧重方便,而快捷侧重速度快。
6.没能紧扣题目关键词“转变”这一动态过程词,回答成静态的。如: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7.答题不规范。组织答案没有分点分步,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
二、有效教学和高效复习建议
(一)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近些年来地理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的考查。了解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等都需要以掌握地理概念为前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地理概念。对于不能理解的概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与解析,并选编适当相应练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相似、相近的地理概念,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如: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沙漠和荒漠化;冷锋和冷气团;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有高考方面的专家曾提出:高考就是记忆。笔者深表赞同,学习不提倡死记硬背。但记忆能力应该是学科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第一,高考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指出需要记忆的知识,并对主干知识进行强调。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其吸收并内化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才能顺利实现。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基础知识,并尽量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合知识建立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机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高效记忆。
(三)应试能力的训练
笔者认为,应试能力也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应摒弃应试能力。那么,应试能力应该从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答题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训练。
第一,地理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过程应该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取题目设问的“中心问题”,比如上题的“中心问题”的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第二步找出题目中的“设问动词”、“限定语”、“关键词”等并做上标记。比如上题的“设问动词”是简析,转变是“关键词”。
第二,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当年高考的考试说明,确定知识考查范围,并且根据主干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再通过具体区域的应用分析,理清答题思路。
第三,答题小技巧。为防止答案要点遗落,建议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第一步先在试卷上简单罗列答案要点。第二步组织详细答案,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内分点分步、规范答题。考前复习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多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