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摘要】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结合具体课例,阐述如何把握文本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有效语言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 仿“法” 补“白” 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01-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在这句中,叶圣陶先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课标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还提倡对积累的运用,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发挥文本对写作的引领作用,巧妙穿插有效的练笔,切实深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的价值,提升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掘读写结合点,仿文本之“法”
语文教材是语言知识和语言现象的载体,是学生极好的范文。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吸纳和迁移。引领学生学习文本典型的句式、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迁移、延伸和创造。
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西沙群岛鱼很多,然后再介绍有各种各样的鱼。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段落对于刚步入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哪里写得好。有的学生说到:“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鱼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到:“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鱼的样子就在我们面前。”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观察一下我们学校花坛里的小菊花,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地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注重文章的首尾照应。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首尾照应的句子,充分地读,认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然后运用作者这种方法。
每个文本,如果都能破解其最具特点的一“法”,让学生模仿运用,长此以往,范文中独特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方式就会在学生的心头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语言之花。
二、优化读写结合点,补文本之“白”
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从内容到形式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儿子阿曼达身处逆境仍执著坚定的信念。这里,没有关于阿曼达的细致描写,我就可以因势利导,请学生想象当时他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从而具体展现阿曼达的坚强。这样的练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地感悟主题,又是一次有效的人物描写训练。
又如《穷人》一课,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鼓励学生对课文的结局进行大胆想象和创造。我先举行《穷人》续写交流会,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说说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一段精彩而又富有个性的续写,使文本的情节得到进一步延伸,更深切感悟到了穷人善良高贵的品质。
三、创设读写结合点,悟文本之“情”
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也融入着人们丰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情感色彩比较浓重的文本,一旦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情感磁场”。作为教师,必须穿透语言表层深入文本,洞悉文本的“动情点”,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领他们真正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达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
《妈妈的爱》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母爱。如第二小节是写妈妈为“我”送伞,教学时我相机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妈妈就不怕雨淋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来阅读,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和文本进行对话。
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此时我趁机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妈妈的爱?为什么?然后课件出示:妈妈的爱是______。学生文思泉涌,畅所欲言,比喻真是丰富多彩:一束阳光、一杯清凉的水、一堵挡风的墙、一双结实的臂膀……最后再让他们动笔来写一节小詩。
这一练笔的设计,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对母爱的体会和亲情的感悟也更到位了。
如果说阅读是采花,那么写作便是酿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的结合点,拓展学生语言训练的空间,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笔来。相信只要智慧地把握读和写两者结合的艺术,定能让学生行走在广阔的语言训练场上,收获一路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