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2016-11-10 21:37乌亮
人间 2016年28期
关键词:二郎神伦理道德转变

摘要:从古至今,每一次二郎神形象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转变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以亲情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正在逐渐消失,希望现代人们可以重新找回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并继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二郎神;转变;伦理道德;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41-02

二郎神劈山救母的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是这个传说从某一方面也体现了亲情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亲情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自然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它维系着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宋朝时,人们把杨戬视为英雄。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杨戬从英雄形象转变成了压妹杀甥的卑鄙小人。这种形象的转变,体现了以亲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渐地消失,现在社会经常出现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或断绝关系,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在提倡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现代的人们首先要重新找回的是:中国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只有这样,中国的优良传统以及文化才能继承和发扬下去。

二郎神艺术形象的转变这是由人们对于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道德观念的转变所引起的。

首先,从神话的创作来看,早期的二郎神是以英雄形象被人们所熟知的。上古传说中的二郎神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崇拜的成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力的崇拜。早期元杂剧中《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剧目中都是将二郎神作为英雄来崇拜的。二郎神对玉帝的“听调不听宣”,担山逐日,斧劈桃山等传说都说明二郎神具有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但是由于元朝是外族统治,所以汉族的一些人为了反对元朝的统治,在文化上就用一些凶恶的人物来影射元朝统治者,这时元杂剧中出现一些阻止夫妻恩爱和破坏美好家庭的人物形象,如元杂剧《沉香太子救母》讲述的是玉帝的女儿华山圣母因思凡获罪,被二郎神压于华山之下,徒留下尚在襁褓中沉香与父亲刘彦昌相依为命。最后沉香经过多方的帮助,终于习得法术,打败了二郎神,救出了被压于山下的母亲。经过后人的改编,这个故事变成了如今的《宝莲灯》,三圣母由玉帝的女儿变成了二郎神的妹妹,而沉香也变成了二郎神的外甥。但是沉香劈华山救母的故事明显是元朝人杜撰出来的,因为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带有上古神话的色彩,而沉香的故事则显然要时尚得多,二则故事间的关系也都是母子、舅甥关系。

其次,从故事的改编来看,二郎神的形象从上古神话中劈山救母的少年英雄变成了压妹杀甥的卑鄙小人,不顾亲情,心狠手辣,贪恋权势等反面形象加诸到他的身上,成为了人人憎恨的对象。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正在逐渐改变,经济基础导致了上层社会的变革,开始有新思想的出现。从早期的治水之人而被神化成治水之神,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增加新的内容,或为道教驱魔除妖的神仙,或为民间传说中的恶神等,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赋予神不同的功能,在宗教故事中还不断注入现实的情感、理性和愿望,逐渐冲淡了宗教意识,强化了现实精神,使得被神化的宗教人物形象神性逐渐减少,人性逐渐增加。

从《封神演义》、《西游记》、《宝莲灯前传》这三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二郎神一直是良好的少年英雄形象,尤其是他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理解,对母亲、妹妹、兄弟的态度更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吴承恩对二郎神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从斧劈桃山到心高不认天家眷,可见对于二郎神,吴承恩是非常推崇的,由此也推断出在明朝,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南方还会建立很多二郎神庙来表达对二郎神的尊敬。这种现象揭示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亲情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娘舅在母亲家的特殊地位到夏朝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国天下变成家天下,到清朝的亲戚关系,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就一直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必须要找心腹之人管理国家大事,而亲戚的关系则对于家族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统治的需要,在文化方面统治者就要向亲近血缘的方面发展,所以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形象就被流传开来,对二郎神的崇拜也水涨船高。

从二郎神的形象转变我们可看出中国伦理道德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二郎神由英雄变成了小人,心狠手辣,不念亲情。我想这种变化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基础的变化。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体系变化才能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文学则属于上层建筑顶端的建筑,所以文学中人物形象的转变则证明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二郎神形象的转变正好是有一定基础的,由于元朝属于外族统治,国家政策都按照蒙古族的习俗来制定,这样原有的汉族制度就会被废除,这样导致汉族的大部分文人就会被罢官或者处死,所以在元朝中后期,汉族人特别反对外族的统治,但又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转变来表现对社会的不满。所以二郎神形象就被作为了典型。而且元朝统治时期,一些新的思想被传入中国,导致一些有识之士的思想发生转变,这些思想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一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基础发生冲突,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基础逐渐失去他的统治力量,虽然在明清二朝程朱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但明显已失去它雄厚的力量,所以像二郎神杨戬这种对于亲情的重视的英雄形象就会被统治者所改写。

二是群众心理的变化。

群众心理在二郎神形象转变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社会对英雄的崇拜已经不象远古时期那样强烈,甚至出现了“反英雄”的现象,认为英雄并不值得崇拜,所以一些英雄形象就会发生转变,二郎神杨戬的形象就又被推至风口浪尖。因为他太有代表性了。杨戬少年得志,功高震主,对亲人兄弟又绝对的信任。而且杨戬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他会让人不自觉的依赖于他,这样的英雄怎会不让人崇拜?但是杨戬也心狠手辣,冷漠无情,四处降妖除魔,可见他绝非善类。因为杨戬就是逆天而生的,所以他信奉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只有面对亲人和朋友时才会开怀一笑,眼里冲忙了宠溺之情,其他时候他都不会正眼瞧你。而当反英雄的观点出现之时,杨戬的形象就让人钻了空子,说杨戬并非英雄,因为他心狠手辣、心机深沉并不是英雄该有的手段,英雄都是光明磊落的。所以杨戬不是英雄。而且由于以血缘为重点的观念逐渐淡化,于是就出现了杨戬压妹杀甥的凶恶形象,说他贪恋权势,为了地位不念亲情,这样的转变都是因为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只有通过二郎神形象的转变来表现出来。

中国伦理道德转变的类型从古至今有两种:一种是对亲情的淡薄。这类人不是没有亲情,只是亲情的观念相对薄弱一点。如果有人引导会浪子回头的。这类人主要表现在,对于家庭和父母不太重视,也不履行自己对父母该尽的义务。比如不赡养父母,有没有家都一样,而且看到父母老迈嗤之以鼻,从来都不愿意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对家庭的观念极其淡薄,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人极其常见,他们有的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是受文学的影响,也有的是受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类人占社会的大多数。

另一种是亲情的丧失。这类人更可恶,因为他们的观念中完全没有亲情。他们虐待父母,打骂父母,甚至杀死父母。还信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他们的罪行都归结于父母。古代说过“儿行千里母担忧”,“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父母养大子女,不求任何回报,我们更应该好好孝顺父母才对。

以上两类人就是转变后的产物。不过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地得到了升华。二郎神的形象也获得了平反。原来他不是罔顾亲情的小人,不是贪恋权势的佞臣,而是一个拥有大爱的伟大的神,正直的人,是一个英雄。只是他把亲情看得太重了,为了保护她妹妹,不得已才将其押入华山下,而且为了不让妹妹重蹈母亲的覆辙,不让外甥像他一样失去父母,才会痛下决心逼其成长,好有实力救出母亲,不要像他一样徒留遗憾。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力量的壮大,网络上为二郎神平反的文章风生水起,而玄幻、仙侠类小说中以二郎神正义形象为主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虽然是以焦恩俊饰演的二郎神为原型,但是为二郎神平反却是实实在在的。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发生了改变,亲情正在一点一点的回归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相信国家,相信我们自己,亲情总有一天会回到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再也不会把它遗弃。

从二郎神形象转变我们可以看出亲情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力的强弱。亲情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亲情都是至关重要的。亲情是我们联系社会的纽带。这种纽带对现代社会的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的亲人才是最关心自己的人,其他人不会关心你。但是现代社会中有些人们对自己的亲人耍手段,谋利益。父母应是自己最亲的人。他们可以不计回报的为你付出,难道我们就不能真诚的对他们吗?二郎神形象的转变开业显示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真诚待人到邻里间相互算计,从热情到冷漠,从真诚到欺骗。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告诫我们的下一代,不要罔顾亲情。否则当你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将会后悔万分。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丽端.中国神话中被招安的妖怪[M].传说殿堂/云荒纪年·苍平卷隔云端·天路,1994-2011

[4]熊发恕.《西游记》中的二郎神[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95

[5]刘群.浅探二郎神形象在历代戏剧中的演变[J].戏剧文学,2007

[6]阙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李耀仙.二郎神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8]王平.从二郎神形象略窥《西游记》创作心态[J]:求是学刊,1994

[9](清)陈侠君.吟风阁杂剧序\吟风阁杂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丁汝芹.《清代内庭演剧史话》[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11]谭正璧.话本与古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乌亮(1989-),女,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市人,文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元明清。

猜你喜欢
二郎神伦理道德转变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我家的“二郎神”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