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日汉同形词

2014-05-30 00:20:36曹巍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摘要】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日语中有很多词和中文的字形相同,即同形词,所以中国学生对日语中的“汉语”感到特别亲切。然而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很多日汉同形词在语义、使用范围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学生若仅依据中文意思来作判断,很容易造成误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日汉“同形词”,并使教师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我们有必要对同形词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同形词形成原因 同形同义 同形异义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24-01

一、日汉同形词形成的原因

不管是日本人学汉语,还是中国人学日语,都会发现两国之间有很多词词形相同,而且意思也相近。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历史上来看,17世纪以前,一直是中华文明向其它周边国家扩散,所以近代以前,是日语从中文里大量借用了汉语词。诸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词现在虽然已与中文词义相去甚远,但仍可以解释为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近代以后,一般则认为是中文从日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诸如“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等。这类词因为在时间上距离我们现在并不远,所以词形和词义中日文完全一致。通过这样的一来一往相互借用便在各自的语言里形成了所谓的中日同形词。

对于这一现象,从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来看,当然是近代以前日文吸收汉语的成份要多得多。早在奈良至平安初期(8-9世纪),日本盛行汉诗汉文,都是用中文写成的作品,这就是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时期,汉语的词汇也必然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进入19世纪后,日本看到邻国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的失败,倍感危机,不得不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西洋的情报。通过有系统地、大量引进中文的书刊和辞书等,确立了一条经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还有日本独自直接从西洋导入近代文明的步骤,即努力创造新词来对应新概念。甲午战争后,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开始以日本为榜样,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去日本学习,他们把日语中使用的这些新词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本国,加以普及和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的知识共有。

二、日汉同形词的异同

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形词”就是指中日语言中部分字形相同的词。虽然日语中的汉字词数量相当庞大,但属于日汉同形词范围的应该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音读词、从日本传入中国的顺读词以及日本人利用汉语词素创造出来而被中国人接受的一部分音读词。

从两国词义的对比来看,日汉同形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同义词”是指同一个词无论在汉语里还是在日语里,它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同形异义词”是指一个词在日语里表达的意义和在中文里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毫无共同之处的词。这类词在同形词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由于使用频率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语义的误解。因此,了解、掌握日汉同形词的异同为我们学习日语提供了许多方便。下面,我们就例谈一下日汉同形词的异同!

1.同形同义词(中→日)

例如:

①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哀悼(あいとう):人の死を悲しみ惜しむこと」

②赤字:指經济活动中支出多余收入的差额数字;笔记上登记这种数目时,用红笔记书写。

「赤字(あかじ):収入よりも支出の方が多いこと;校正で誤りを直した字(赤いインクを用いるところから)」

③恶习:坏习惯,多指赌博,吸食毒品等。

「悪習(あくしゅう):悪い習慣」

现在,日汉同形词中只剩下很少一部分同形同义词,上述例子中的日汉同形词在词形、词义方面几乎完全相同。日汉同形词的同义性为我们学生学习、掌握日语词汇大有益处,可事半功倍。

2.同形异义词(中→日)

例如:

①爱人:指夫妻关系的男女。

愛人(あいじん)日语词义:爱人,情人,恋人;情夫、情妇的委婉说法。

日汉辨异:汉语的“爱人”是指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而日语“愛人”则多用于指非夫妻关系相爱或有不正当关系的男女,多用为贬义(但也不仅仅只是这个意思)。

②恶心:要呕吐的感觉;令人作呕,讨厌,生厌。

悪心(あくしん)日语词义:恶意;邪念;坏心。

日汉辨异:日语“悪心”是“悪い心”的名词化读法。在汉语中,其原意是“想要呕吐”,后来转意,用为指令人不愉快的人或事。

③安静:清静、肃静;平静,安宁;安稳。

安静(あんせい)日语词义:特指患病疗养过程中静养。

日汉辨异:日语“安静”和汉语“安静”词义基本相同,但具体使用场合却有较大区别。日语中的“安静”主要用为病人的安心静养这种场合,并不用于形容环境;而汉语的“安静”除“安心静养”用法之外更多用于指一般的环境的安静、清静。

日汉同形词因为词义的比喻性转用和俗用性转用,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国情、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出现了同形异义词。上述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里表达的意义和在中文里表达的意义已经有所差别,甚至毫不相同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忽视同形异义词的存在,不可望文生义,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同形异义词,避免造成语言交流上的误解。我相信随着中日两国文化方面更加密切地交流,将来还会有大量新的日汉同形词出现,为今后的两国交往贡献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伯《日汉同形异义词辨析》 日语知识 2001.7

[2]宋春菊《从词义的角度试论汉日同形词的异同》 湖南社会科学 2003.3

[3]李建华《中日文同形词形同义异的探究》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

[4]崔忠《日汉跨语言交际中的词汇困惑及其对策——以日汉同形词为例》 外语研究 2007年第4期

[5]姚俊元《“字同义异”的中日汉字》 初级学习园地

[6]徐暖《试论日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意词》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第18卷第6期

[7]范淑玲《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 1995.4

[8]余贤锋《日汉同形词的对比分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简介:

曹巍(1982年8月-),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日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