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2014-05-30 23:13张利民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领悟史料历史

张利民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不会正确解读史料就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但是,无论任何时代的历史其史料都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文献等等,丰富着支撑着一段又一段的人类历史;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的正确解读自然成了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也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史料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史料的教学。那么,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怎样科学进行史料的教学呢?

一、用兴趣引领学习,让课堂别开生面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证明:我们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点进步首先都是源自人类自身改革的兴趣,正是在强烈而浓厚的兴趣驱使下我们人类社会不断地常识改革,进而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我们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中有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为当时一位爱国人士所撰,题于京师城门,讽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庆典的丑恶行径。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中大量的壁画、陶俑、石刻、古币、遗址等图片,都能激发学生浓厚学史兴趣,尤其能够引领他们自觉走进历史,积极主动地探寻历史。所以,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料,或者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网址、邮箱等走进数字化历史博物馆,到那里去与古人亲密接触,超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与故人实现心灵的对话。

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者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即“使历史变活”。教学中,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讲述史料,看似增加了难度,甚至增加了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却是用史实说话、用事实证明历史的好做法。例如,我们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二战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认识与理解,必然要联系到当今日本安倍晋三政府的极右翼势力以及其丑恶的行径,我们就不妨大胆引进些关于琉球群岛的历史文献,引进些台湾岛、钓鱼岛的历史史料,以此强化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以此来落实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知道,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句原话、一段原文,能把历史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听历史课就如同饮陈年佳酿,回味悠长。

三、精心研读史料,提高领悟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中学生理解历史、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严惩制改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如讲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可引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的讲话作为史料。克莱武说:“富庶的城市在我们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绽、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磅,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自供”,当然十分无耻,但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殖发主义的残酷,有助于对殖民主义的理解和领悟。又如,讲述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在指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时局图》,该图反映瓜分形势,生动形象,直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作用,弥足珍贵。文字讲述,图片证实,二者结合,学生自然会对“瓜分狂潮”有更深刻的领悟。

四、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分析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史料就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当今的时代年代久远,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史料不仅存在着文字阅读中的障碍还存在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匮乏问题,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开动脑筋,首先借助于语文课上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史料。

1.迁移所学,借助工具書,真正读懂史料。对于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与讲解。对于图片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图,帮助学生分析,讲清读图重点。例如,教材摘引了《八一宣言》中的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兄弟阋于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出自《左传》,“阋墙”指在家里争吵。这里喻指国共两党关系。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宜一带而过,而要字字落实。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读懂并深入领会教材上的补充或者引用史料的意义。

2.问题引领,激发阅读兴趣。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很多时候,的确是件难事。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教材提到“均田免粮”口号,配了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对此,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为什么要开了城门迎闯王?均田免粮口号在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口号能否实现?为什么?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

猜你喜欢
领悟史料历史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多么痛的领悟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