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可以如此美丽

2014-05-30 10:48刘丙胜
中国西部·教育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麦克劳德班规惩戒

刘丙胜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从而让教师的惩戒教育充满智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究:让惩戒饱含温情、充满温暖、洋溢温馨,让惩戒的教育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

教育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因惩罚而感受痛苦和耻辱,戒除不良行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更积极的发展,把惩戒的过程转变成一个教育的过程,彰显教育惩戒的温情,教育惩戒因此变得美丽。

不把惩戒错位成惩罚

教育惩戒的对象是学生客观上具有危害性、主观上有过错或过失的违规行为,它不是学生个人或其身体、心灵。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正确定位教育惩戒的对象,我们不能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或因学生成绩不好,为提高学生成绩而实施惩罚,或主观随意,拿惩罚学生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正确的教育惩戒要采取正确的惩戒手段,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罚措施。如揪头发、打耳光之类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用不正当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对学生采取经济惩罚,这些反教育性的惩罚措施尽管能短时间控制和削弱学生的某些消极或不良的表面行为,但最终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社会否定感,妨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要把惩戒转化成积极行为

“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坚持惩戒是为了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补偿式的发展性惩戒,让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中改正自身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并因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魏书生老师采用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写心理病历等惩戒方法,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犯了错误就罚其在讲台上给大家朗读一篇课文,对于不爱体育活动的学生,犯了错误就罚其跑步。

针对学生的错误,要善于在错误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积极加以引导。借助教育惩戒,给学生提供一次自我发展的机遇,将学生的错误雕琢成美丽的花。下面是一段关于一位英国校长实施美丽的惩戒的教育佳话:

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学生,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就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宰杀了校长最喜爱的一条狗,把狗的内脏一件一件地割离、观察。校长洞察到孩子杀狗的动机是为了探究事物的奥妙,利用这一点,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在接受这一处罚时,麦克劳德猛然醒悟到自己错了,决心改正错误,他认认真真地画好了两幅图。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很深刻的。麦克劳德杀掉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却从他的不当行为中看到了积极因素——这是好奇心驱使下的行为,而好奇心又是一种探索学问的原动力。所以,校长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处罚方法,既让麦克劳德感觉到自己犯了過失,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因为这位校长美丽的惩戒,麦克劳德成了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小惩大爱,让温暖的惩戒唤起学生成长的自觉

教育是基于爱的。惩戒作为一种针对学生错误的教育形式,它更是基于爱,一种理性之爱、智慧之爱。因此,美丽的教育惩戒彰显的是一种教育大爱。人生如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所以,惩戒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唤起成长的自觉。

用爱心激发内心的善

对教师来说,爱一个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而爱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却需要理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善于发现孩子错误背后的积极因素,在惩戒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善,扶正祛邪,达成“诗意的教育”。下面就是一则理性惩戒的美丽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面对学生的错误,陶先生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寓奖励于惩戒之中,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善,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此类似的经典教育案例还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摘下玫瑰花的学生”。

用耐心唤起心灵成长的自觉

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个体,是一群需要不断学习、有可能犯错、需要不断进步的人,因此,犯错也是孩子的权利。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犯错也有可能反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慢慢地改变,才能帮助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心灵成长的画卷。尤其是对于纪律方面的后进生,要把握好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后进学生引上上进之路。

卡耐基认为,犯错的人永远只会怪罪于他人,而绝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认错误。因此,教育惩戒的措施不是停留于让学生接受外在的惩罚,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犯错误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教育惩戒变成学生违反自我承诺之后的一种自我教育。魏书生老师采用的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写心理病历等惩戒方法就比较好地让学生在惩戒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小惩巧戒,让温馨的惩戒应和学生成长的节律

鲁迅的启蒙恩师虽然有戒尺,还有罚跪,但是不常用;魏巍美丽的蔡芸芝先生的教鞭也只是轻轻地落下,挨打的和被打的都笑了起来;刘塘的孙子犯错了,也是自己拿出“家法”,请爷爷“高高兴起,轻轻落下”……这些美丽的惩戒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惩戒,惩戒更要讲究艺术和科学。讲究艺术和科学的教育惩戒,应和学生成长的节律,让犯错误的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让老师想用、敢用,“体面地”开展,共同创造温馨的教育惩戒情境。

关注人,惩之有度

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此,惩戒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惩之有度。第一,在程度上把握好惩戒的可接受性和可承受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不用惩戒成人的做法惩戒学生,如罚款等。遵循“过罚对等”的原则,使“目的”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第二,在数量上要适度,尽量少用。确有必要采取惩戒时,每用一次就要形成一次的效力,产生威慑的力量。第三,要考虑惩戒实施的灵活度。把握好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态度,既要尊重个体,在惩戒办法范围内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式的惩戒,而要赏罚结合。

关怀心,戒之有理

惩戒是一种“心育”,是为犯错的心灵疗伤,因此,惩戒不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惩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既合情合理,更晓之以理,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

要合情理。第一,要民主制定班规。为了克服惩戒的随意性,惩戒要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因此惩戒之前一定要制定班规。班规制定过程要充分发挥民主,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讨论,从而让学生认知惩戒。第二,班规的内容要富有人情味、弹性化,让学生认同惩戒,彰显个性与人文的魅力。第三,班规的执行要公平,处罚切莫有失公允,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偏心,让学生真正配合教师接受惩戒。

要循事理。第一,要把握好教育的场合和时机。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进行惩戒,以达到预期的惩戒效果。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和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因此,在惩戒时不能侮辱学生,应该信任、关爱和宽容学生。

要讲道理。“教育的核心是感觉的融合,乃至內心的共鸣”, 做好惩戒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第一,在惩戒之前要做好思想交流和沟通工作。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稳定情绪,不急不躁,听取学生的申辩,引导学生理解教师惩戒的初衷,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知道该怎样去改正或避免再犯,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如果简单粗暴地搞压制式惩戒,只会让学生反感、仇恨,甚至走向歧途。第二,在惩戒之后要做好帮扶、转化工作。惩戒之后要跟学生继续谈心,让学生了解惩戒教育的目的,鼓励学生做出积极的行为,以真正发挥惩戒的积极作用,避免或消除惩戒的负作用。第三,要注意讲道理的语言艺术。用温言细语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惩戒教育。牢骚式的情绪化语言很难让学生接受,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与惩戒相伴而行,“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发展”,但愿我们的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和大爱续写一个个美丽的惩戒教育的故事,在淡定从容中看花盛开,等树长大。

猜你喜欢
麦克劳德班规惩戒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班规要科学合理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魔力鸡尾酒
魔力鸡尾酒
人类生存异化的关注者——加拿大作家麦克劳德的作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