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盈
“设备这么重要,放开让学生用,这怎么可能?”
“我有这么多科研成果,还是评不上教授,难道曾院长不知科研的重要性?”
“这样的‘怪学生也招,曾院长不怕砸招牌啊?”
…………
从1982年到现在,他倡导的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前沿。
面对不解,他说:“教师是个良心活,必须以学生为本。”
他,就是入选“2014年全国教育育人楷模候选人”的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曾孝平。
“为学生创造机会”
1982年,26岁的曾孝平意气风发。
这一年,他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高兴的同时,他心里又隐隐不安。
一次,刚刚任教的曾孝平应邀去听课,讲课者是本系老教授。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发问”。
“步骤一、步骤二怎么做,书上有写,但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师,按您讲的电工原理,为什么我的收音机还是没修好?”
…………
老教授一脸尴尬。
教师动手能力差,创新性不强,科研能力低下……理论与实践脱节,成为学院发展的“拦路虎”。
曾孝平替老教授着急——他能回答这些问题,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上大学时起,他就四处“讨要”破废电器,再捣鼓组合成“新品”,由此摸索出了一整套实战经验。
“增强动手能力太重要了,我要尽我所能为学生创造机会。”
一个念头,在曾孝平脑中萌芽。
“开放的实验室”
2013年,《福布斯》发布“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潘昊赫然在列。
潘昊的矽递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位列全球前三的硬件制造商。
“重庆大学实验室,是我梦想腾飞的起点。”潘昊说。
但潘昊不知道——为让像他这样的学生获得更多实验机会,曾孝平付出了多少努力。
1998年,重庆大学成立通信工程学院。
当上学院通信实验室主任的曾孝平,内心狂喜:“我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实验机会了。”
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由于设备贵重,实验室开放时间极短,有的设备甚至只能看不能用。
学生们着急,曾孝平更着急。
一次,为求一个紧急数据,曾孝平带领学生来到实验室。
“时间已过。”实验室看管人员说。
“紧急数据,必须马上实验,还请开门。”
“重大实验设备使用必须院长签字。要不,出了问题,谁负责?”
“责任我来负!”曾孝平语气“强硬”起来。
最终,实验室的门打开了。
但这次经历让曾孝平陷入深思:“设备再贵重,也是为学生和老師服务的啊!”
一番深思后,曾孝平提出了“设备预约使用”方案。
经过曾孝平倾力呼吁和强力推进后,这个方案被学院采纳。
“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就能正常使用设备,而且24小时全天候皆可。”
“教是为了不教”
设备有了,为突出实践性,曾孝平调整了一些教师的岗位。
“腾笼换鸟,吸纳更多的实践性教师。”曾孝平说。
但还是有学生抱怨。
“课程太死板,多年没变化。”
“可供选择的课程太少,不对我的胃口。”
“从来没参加过全国性竞赛,说自己是‘重庆第一有什么意思。”
…………
“问题出在哪?”曾孝平苦苦思索。
彼时,国外Web2.0教学模式已悄悄兴起,那是基于网络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资源全球共享,服务全球同步。
但国内教学仍是1.0模式,教学方式传统,思维方式陈旧,教学工具落后。
夜深人静,曾孝平想起恩师江泽佳的教诲:“对于学生,教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给人以选择,让学生主动学习。”
曾孝平顿觉醍醐灌顶,于是力推教学改革。
增加实用课程——大幅压缩陈旧内容,增加EDA、FPGA等先进技术教学课程。
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网上选课系统,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通过比赛激发自主学习——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全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钻研。
“教学改革前,是‘要我学,教学改革后,是‘我要学。”如今已留校任教的简鑫说。
“教,还是要回到教”
2012年6月的一天,一则消息引起通信工程学院师生的激烈讨论。
教师颜芳说:“这会不会额外增加教师工作量?”
“教师也要搞科研,确实分不出精力指导每一位学生。”教师赖琴持相同看法。
这一切都源于特色实验班的成立。
特色实验班30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有具体指导教师——教师的指导情况将作为年终考核重要指标。
“多年来,许多高校都宣扬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实验指导,但落实的没几个。老师也要搞科研、评职称,要对学生进行细致指导,确实不容易。”老教授何伟感慨。
为消除教师的担心,曾孝平送出“定心丸”。
“以前评职称,看科研成果,看论文数量、看课题项目,现在如果课上得好,学生指导得好,也可以评教授职称。”曾孝平说。
有一次去外地考察时,因为胃出血,曾孝平意外晕倒。
但那次考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实验室里,教师手把手教学生;课堂上,师生互相讨论学习;课堂外,师生广泛谈心。
“所以上课上得好,也能评职称。教师是个良心活,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曾孝平说。
“老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验变得细致入微了。” 学生们纷纷反映。
“每个人都可以成才”
2003年,正在重庆大学读书的潘昊焦虑不堪。
由于忙着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他的课程拉下很多。
补考?重修?这都不是他希望的。
曾孝平获悉后,当机立断:“参加全国电子类竞赛,可以折算成学分,如果得奖,还有奖励。”
“在当时情况下,曾院长背负了很大的压力。”潘昊说。
对一些偏才、怪才,曾孝平从来不觉得他们“不务正业”,而是引导他们顺着爱好深入发掘。
“偏才、怪才说不定以后就是天才、大家。”曾孝平说,“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偏才、怪才的成长土壤太贫瘠,所以我要为他们提供空间。”
潘昊因此得以“茁壮”。
大学毕业后,潘昊凭着竞赛成绩,顺利进入英特尔公司。2008年他辞职创业,所创办的矽递科技有限公司逐渐声名鹊起。
像潘昊这样受益的“怪才”“偏才”还有很多。
“只要学生能受益,只要对得起良心,我就会坚定推动改革。”曾孝平说。
学生的受益成长,也让曾孝平获得了“副产品”——他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未来高等教育趋势是宽进严出。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应分为科研和教学两套系统,根据老师特点量身定做,依托学生反响合理规划。”
走出实验室,曾孝平又谈起改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