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清
2013年11月11日,綦江区东溪镇长堰村。
下午3点钟,刚卖完两大袋辣椒,村民杨在群顾不上休息,便急忙往山下赶。
为按时接女儿放学,她决定不走大路,改抄近路。
三公里山路陡峭蜿蜒,她走了足足一个小时。
“每天在这条路上,我要走上四趟。”杨在群说。
因为从家到学校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杨在群为接送孩子已经走了三年。
村里不通公路,交通极其不便,已经成了杨在群的一块心病。
而现在,杨在群的心病已经药到病除——“药方”就是村子里那条三米宽的马路。
2013年年底,轰隆隆的机器声一直响彻到杨在群家门口。
“按照‘双百目标,到2017年,符合条件的村都能通上客车。看来,我们村能提前圆梦了。”看着日渐平整的路面,杨在群有些激动。
一个月后,公交车开进这个深山中的村子。
“车来了,车来了!”农民们欢呼起来。
“会不会很贵?”第一次赶公交车,杨在群有些犹豫,她忐忑地问,“师傅,到下面中心站多少钱,镇小学多少钱?”
“中心站两元,镇小学站一元。”
杨在群高兴坏了,一个箭步上了车。
“以前上山下山坐摩托,来回要30元。”杨在群记得很清楚,一次她背了一筐菜去卖,挣了60块钱不到,车费就用掉一半多。
更要命的是,楊在群每天的生活“总是在路上”,“送孩子花了几个小时,买点东西,又花掉一两个小时,时间不够用”。
路修好之后,杨在群的时间一下子充裕起来。
“孩子上学不用操心了,出行成本也降低了,我做起了蔬菜生意。”杨在群地里的菜慢慢变成了银行卡上的数字。
杨在群的丈夫也告别了麻将桌,农闲时就到镇上打零工,“早出晚归很充实”。
“不就是通了公路,看把你们高兴得。”杨在群的爸爸有些不屑,“我们这代人不都是走过来的嘛,多走路还锻炼身体。”
杨在群微微一笑:“那是您还不知道它的好!”
2014年4月的一天,杨在群在镇上卖完菜,同村子的几位老人笑呵呵地招呼她,“在群,让你爸没事来喝喝茶,几个老伙计等着他。”
“要得,要得。”杨在群这才发现,很多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
第二天,杨在群看着父亲坐上了公交车,微微一笑:“爸,还是坐车好吧!”
老人也笑了。
就这样,一条路让杨在群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路越通畅,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嘛。”话音刚落,又是杨在群一阵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