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杨旭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挪穷窝”,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使穷困农牧民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赤峰市抓住这一时机,在充分考虑水资源、农牧业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劳动力安置和容纳能力,交通通讯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将已经批准的建制镇及其周边区域,已经成熟的经济开发区、设施农业园区、集约化养殖区及其周边地区,自治区、市、旗县区三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作为迁入区选择的重点方向。各旗县区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移民搬迁实施过程中走出了既有特色又有效用的移民路子。百花齐放的移民形式,多措并举的移民方法,这是赤峰扶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赤峰扶贫方略探访过程中的又一亮点。
移民新村集中安置
集中安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乡镇整合项目效果较好的贫困村采取规划建设高标准移民新村,并按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标准,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农牧民增收产业安排比较合理,使搬迁户从贫困户一次性具备了达小康的基础条件;另一种是以改善农牧民生存条件为目的就近移民搬迁,对部分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或自然灾害频发急需搬迁,对集体经济薄弱、整合项目能力不足的村庄采取就近搬迁,重点是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问题,而对增收产业支持考虑相对弱化,下一步要在帮助移民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增收上下功夫。林西县的十二吐移民新村、翁牛特旗的疙瘩窝铺村正是这种移民模式的成功典型。
2013年初,林西县十二吐乡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把苏泗汰行政村西山根移民新村建设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项目,整合部分涉农项目发展新产业,一方面彻底改善了移民户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实现了移民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县委农工部根据十二吐乡申请生态移民项目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对迁出区迁入区实地踏查,2013年度十二吐乡西山根生态移民项目计划搬迁210户842人,总投资3564万元,其中生态移民专项资金1263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217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3万元。建设生态脆弱地区移民住房21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工程1处,通村主干道600米,硬化巷道3000米,街道给排水8000米,供暖工程1处,户用沼气池210个,新区绿化2000株,架设高压线2000米、架设低压线2000米、安装变压器2台、用电入户210户,日光温室50个(50亩),棚舍3200平方米。
2014年初,通过走访和征求意见等方式,乡党委、政府决定续建设施暖棚27栋,满足百姓的致富需求,如今27栋暖棚已基本完工;建蔬菜交易市场一处4870平方米;启动了“高标准人畜分离式”肉羊养殖小区建设,共建设养殖小区36栋,管理用房45栋,总占地面积180亩。
十二吐乡扶贫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时也为老百姓致富提供了可能性,帮助百姓摆脱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障的穷日子,百姓的生活正悄然的发生改变,如今的新村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与林西县略有不同,翁牛特旗乌丹镇疙瘩窝铺村五分地组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项目则以政企联手的方式实施了移民新村建设。以高标准谋划移民新村建设为指导思想,翁旗委、旗政府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规划单位进行规划,让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规划了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娱乐区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
项目区拟建设2栋12000平方米的住宅楼及附属设施2000平方米,总投资2666.6万元,其中整合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自治区专项资金78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企业筹资建设完成。目前,住宅楼正在建设主体工程,10月末建设完成。规划建设内容还包括村民活动广场、文化室、卫生室等项目,并将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最终实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目标。
农牧民进城和园区建设配套安置
移民不但可以从村到村的移,也可以由村移到城。思路转变,将劳动力直接由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把农民直接变成城镇居民,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赤峰市移民扶贫的又一种模式。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正是这一举措的受惠者。
2006年敖汉旗将原新惠乡、新地乡、高家窝铺乡三个贫困乡并入新惠镇,使新惠镇达到了现在辖7个社区居委会,29个行政村,土地面积88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城镇人口6万)的规模。
2013年,按照敖汉旗旗委、旗政府的部署,新惠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借助园区开发优势,对三家村、龙凤沟村、高家窝铺村、哈达吐村和老烧锅村5个行政村的14个村民组共377户1005口人,采取无土安置方式实施移民搬迁。这5个行政村在2006年以前均属被撤销三个贫困乡,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干旱缺水,雨雪天气道路几乎不能通行;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极为突出,村民收入水平长期在贫困线下徘徊,只有实施移民搬迁才能彻底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实现脱贫的基本目标。
按照新惠镇城镇总体布局规划,镇党委、政府将迁入区确定在北城新区的各各召村,利用自治区生态移民扶贫专项资金,整合其他项目,以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为蓝图建设移民新区。为确保生态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新惠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敖汉旗新惠镇北城新区建设实施意见》,将生态移民项目作为北城新区总体建设的重点,纳入整体规划。迁入区距旗政府驻地5千米,紧邻新惠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氟化工园區,现有各类企业50多家,就业空间2000人以上,人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
新惠镇生态移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移民住宅楼10栋,户均面积70平方米;住宅区面积3.45公顷,建筑总面积38986平方米,住宅面积26390平方米;给排水管路10千米,架设高压线路4千米,安装500KVA变压器4台;新修建道路2.5公里,绿化和硬化150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6466万元,其中:楼房及配房建设3902万元,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产业发展投入2564万元。截至2014年6月末,楼房主体、给排水工程、高压线路架设、新区道路建设已经完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新惠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生态移民专项工作推进组,通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园区入驻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移民整体搬迁后的后续问题。一是协调园区内企业承诺优先安置移民户就业,并提供就业培训保障,以18周岁以上、40岁以下为培训就业的重点对象,享受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关的培训扶持政策,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二是在劳动年龄段内尚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可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按自愿原则参加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三是旗卫生部门优先办理移民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旗社保部门引导移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旗民政部门加强对移民户的救济保障,对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农牧民生活有保障。四是积极探索农民社区管理新模式,确保农牧民得到良好的社区服务。
目前,在新惠镇协调下,已经有20多家企业与搬迁群众签订了就业合同,年劳务总收入可达1032万元,户年均收入2.7万元。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用电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目标创造了条件。做到了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并重,生态移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举,既妥善安置了农村劳动力,又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
建立设施农牧业、产业园区安置
设施农业、养殖业是赤峰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设施农业园区、养殖小区安置,将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安置到设施农业项目区以及养殖小区,不仅可以使移民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加快农牧民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为今后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能使迁出去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采取的移民安置方式正是这种。
大庙镇位于赤峰市松山区西部70公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全镇有19个村,164个村民组,2.8万口人,大庙镇是自治区级革命老区乡镇,全镇目前共有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3200口人,占总人口的11.4%,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通行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南北部山区的7个贫困村。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从 2007年开始,大庙镇先后实施了自治区第五期、第七期扶贫移民扩镇项目。自治区启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后,2013年、2014年对移民愿望强烈的吴营子村、徐窝铺村、艾苏波村、圣佛庙村、天益隆村、和平营子村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項目迁入区选择在大庙镇公主陵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是目前松山西部面积最大的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园区位于经山线65公里处北侧,地处公主陵村、吴营子村、桥头村、大庙村和韩营子村五个村的交叉地带,总规划占地近2.5万亩,目前共建成日光温室3200多栋、综合占地面积16000亩。园区自2007年启动建设以来,打配机电井9眼,安装80KVA变压器24台套,铺设输水管道4万多延长米,架设高低压线路3万延长米,修建蓄水池7座(容量4500立方米),修建园区作业路8条10公里,建成园区综合培训中心1处、占地面积40亩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园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实施移民搬迁基础条件较好。园区普遍推广两茬作业模式,秋冬茬种植西红柿,早春茬种植架豆角,每个标准棚室年产蔬菜1.5万公斤左右,实现纯收益5万元以上,种棚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发展设施农业为偏远山区农牧民探索出了一条稳定增收致富之路。
大庙镇2013年、2014年两期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项目规模为340户1200口人,总投资3733.34万元,其中住房投资1800万元,水利投资138.84万元;电力投资110.04万元;日光温室建设总投资1684.46万元。从资金来源看,申请生态移民扶贫专项资金1800万元,地方整合资金248.88万元;信用社贷款402万元;群众自筹1282.46万元。建设7米*9米规格移民房340处,建设80米*8米高标准日光温室340栋,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生态移民工程中的棚室建设已于2013年底投入使用,120套移民住房全部完工。2014年生态移民工程中的棚室墙体也已经完成。
总体来看,赤峰市的移民工程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农牧业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劳动力安置和容纳能力,交通通讯等多方面因素,将已经批准的建制镇及其周边区域,已经成熟的经济开发区、设施农业园区、集约化养殖区及其周边地区,自治区、市、旗县区三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作为迁入区选择的重点方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进行安置,实践也证明,赤峰市的移民安置模式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