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征婚第一人丁乃钧

2014-05-30 10:48庆华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9期
关键词:征婚广告征婚启事右派

庆华

对现在的人来说,征婚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征婚却往往需要当事人付出巨大的勇气。

屡次相亲没有结果

1981年1月8日,当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后,立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这则征婚启事只有70个宇,还配有一张照片,征婚人是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的一位教师,现年69岁的丁乃钧。

丁乃钧出生于江苏,从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任实验员。18岁那年,他被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一待就是近20年。其间,和他同去的人大都与当地的农村姑娘结婚成家,但丁乃钧觉得自己年纪小,就一直没考虑这个问题。

1979年,丁乃钧的“右派”错划问题得到纠正,这时他已年近40岁,在永川的教师进修学院(现重庆文理学院)当数学老师。当时,他只有两个心愿:一是回江苏老家定居,二是找个媳妇过日子。

有一段时间,在周围热心人的幫助下,丁乃钧几乎每周都要相一次亲,但最终都没有结果。

阴差阳错广告征婚

1980年底,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媒体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呢?主意一定,他开始筛选合适的媒体。最终,他选择了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他给《市场报》的编辑写了一封长信,在信的结尾,鼓足勇气提出刊登征婚广告的要求。第二天一早,丁乃钧把信投递了出去。但是,当天的第一堂课还没上完,他就后悔了,觉得自己过于鲁莽,而且不切实际。下课后,他跑到邮局,要工作人员把那封信找回来,但邮车这时已经开走了。

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诞生了。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丁乃钧的征婚启事。在启事中,丁乃钧简短、清楚、全面地介绍了自己,还附有一张戴着“墨镜”的照片。丁乃钧后来解释说,照片上的“墨镜”其实是变色镜。由于照相时的光线太强,变色镜就变成了“墨镜”。

征婚启事内容为:“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40岁,身高1.7米。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43.5元。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市场报》的编辑也没想到,这则征婚启事见报后,被广为转载,使“丁乃钧”这个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人们围绕他的这一举动,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支持他,认为他胆子大,很新潮;也有人批评他,说他“破坏社会主义文明、污染社会主义风气”。

后来,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又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外国媒体评价说,他的这则征婚启事,是中国民众冲破思想禁锢,走向解放的典型。对于这些议论,丁乃钧倒是心平气和,统统置之不理。

270多位姑娘给他写信

很快,丁乃钧的征婚启事有了回音。据悉,至少有270多位姑娘给他写了信,其中有一位内蒙古姑娘,还千里迢迢地赶到四川,但不巧当时他已回江苏老家探亲。在这些来信中,丁乃钧看中了一位家在吉林的姑娘。两人后来通过书信来往,产生了感情。1981年底,两人在四川结婚。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能维持多久。两地分居两年后,丁乃钧带着妻子回到了江苏。他被安排在县城的一个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妻子则在一个商校任教。但是,妻子一直向往去南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丁乃钧却给不了她,两人最终只好离婚。

丁乃钧的第二次婚姻也和征婚启事有关。第一次婚姻结束几年后,丁乃钧在一则女方征婚广告中结识了第二任妻子。但两人结合后没多久,她又要与前夫复婚。丁乃钧理解她的想法,两人于是平静地分了手。

1991年,在学生的牵线搭桥下,丁乃钧与一位比他小30岁的姑娘结了婚。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小,但在生活上却十分合得来,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17岁了。

现在,丁乃钧已经退休。他在散步时,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家婚姻介绍所;看电视时,随时都可能“碰”上一档婚恋节目;翻看报刊时,满眼都是征婚的广告……他知道,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征婚”二字早已司空见惯。每到此时,他都会想起1981年自己的那次“冲动”,以及它给中国大地带来的冲击。不过,老丁现在的生活很平静,他希望自己不要因为那件事而受到打扰,只想与家人平淡而幸福地过日子。

(摘自《文史参考》)

猜你喜欢
征婚广告征婚启事右派
传统与自由
看青
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征婚广告引发的侵权官司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早期的征婚广告
广告征婚悲喜剧
毛姆的“征婚启事”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