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任 飞,张 芳
(1.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2.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 430056)
现代汉语里,“(更)不用说”多数时候不是“更(adv.)+不用(adv.)+说(v.)”的短语用法,而是表达一种熟语化(idiomtized)意义。比如:
1) 宋华:我们在说,你们这些老外快成“中国通”了。力波当然就不用说了。(《新实用汉语课本》(II),页 246)
上面这个例子中,“不用说”与动词“说”和副词“不用”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表示“(你们这些老外快成‘中国通’了),力波当然是中国通了”,“不用说”的前面可添加副词“更”,常以语气助词“了”煞尾,相当于英语的“let alone,not to mention”。该类句式出现时间较早,至少北宋就有了相关例证,比如“他如‘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与夫‘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之类,更不用说,所以斟酌礼乐而告之也”(《朱子语类》)。
邢福义(2000:237-241)曾指出,“别说”可以构成两种特殊的递进句式:一是“别说……连-也……”,一是“连-也……别说……”,二者“都具有某种特殊性”。前者基本相当于“不但……连-也……”;后者相当于“尚且……何况……”。“连-也……别说……”句式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更不用说”句式之一。张滟(2010a、2010b)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用“交互主观性”语义模型对“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构式和“XAY,let alone B”构式的句法行为进行了阐释。
(一)从语义上看,“更不用说”构式形成一种反逼性递进关系,其中也隐含着推论性因果关系。构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码化为:P递进基点/推论根据,更不用说Q递进终结/推论结果。
P是该递进构式的基点,也是推论的根据,如例1)的“你们这些老外快成‘中国通’了”,“更不用说Q”是递进的终结,也是推论的结果,如例1)的“力波当然就不用说了”。递进基点和推论根据的P可以是小句,也可是句子甚至复句;表示递进终结和推论结果的“更不用说Q”多数时候为小句,偶尔也能为复句。其兼容并蓄递进和推论两种关系的缘故,“更不用说”构式往往可以转换成典型的反逼性递进关系和推论关系的复句或句群。如例1)可转换为:
1) a 你们这些老外尚且快成“中国通”了,力波当然就不用说了。
1) b 既然你们这些老外快成“中国通”了,力波当然就不用说了。
(二)“更不用说”表达的是一种熟语化意义,我们认为“更不用说”是一个熟语化的(idiomtized)或者说是固化的结构体(hard-wired structure)①储泽祥(2003),储泽祥、曹跃香(2005),谢晓明、肖任飞(2008)等都探讨过词语的固化问题,固化指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化为的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主要基于如下几点理由:(1)“更不用说”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前面不存在发出言语行为的施为性主语,“不用”后一般也不能随意插入“我、你、他”之类兼语成分,“说”后不带“着、了②小句“力波当然就不用说了”中的“了”是起完成句子且主要表达新信息作用的“了2”,而非表示时体的“了1”。、过”等时体成分。(2)“说”的语义已经泛化,很难说表示某种具体的言语行为,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说”的引语功能的消失,很难在“说”的后面补充出直接或间接引语。(3)“更不用说”的语义功能已经趋于专门化,独立分析“更不用说”小句无法诠释其意义,需要结合上文进行诠释,在构式中主要起衔接和标记反逼性递进关系的作用,是典型的反逼性递进关系标记。语义上表示递进终点和推论结果比递进基点和推论根据更具有其性状和特征。形式上表现为:一是可以转换为典型的递进和推论关系;二是转换和诠释以后递进终点和推论结果部分往往与上文存在一定的照应关系。比如例1)转换和诠释以后,“力波更是‘中国通’了”跟递进基点和推论根据的“中国通”照应。(4)这种照应关系由于“更不用说”的“语义功能俯瞰”作用的存在,语篇中当使用“更不用说”构式时,这种照应关系不太能表现得出来,比如我们一般不说“力波更不用说是‘中国通’了”。因为“更不用说”的内容对说话人和假想的听话人而言显而易见、无需多说,如果说出来,则是与这种显而易见、无需多说的功能是相违背的。所谓“语义功能俯瞰”是指当某一语法成分在句法中具有了某种语义功能以后,排斥在同一句法上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功能成分。也就是说,当熟语化的“更不用说”具有了照应功能以后,其他相同或相似的照应成分就不太能出现在同一句法中。
(三)所以我们需要把下面一类话语标记作用的“更不用说”同熟语化的“更不用说”区别开来。如例1)如果这样说,“不用说”则是短语用法,起话语标记的作用。
1) c 我们在说,你们这些老外快成“中国通”了,力波不用(我们)说,他更是“中国通”了。
这个句子中的“不用说”至少具有三个特点:“不用”后可带兼语成分“我们”,“说”的意义比较实在,“他是‘中国通’”具有一定的间接引语性质。事实上,话语中因为话语功能和传达信息的需要,会经常使用诸如“不是我说你、不用我们说”等之类看似矛盾的话语标记,“他是‘中国通’”可能正是“我们”想说的内容或显而易见的情况,但偏偏使用“不用我们说”,该话语标记能在话语中传达递进终点和推论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信息。其具有话语标记的一些重要特征。真实语篇中,“更不用说”还能说成“更不用提”、“更不用讲”、“更别提”、“更别讲”、“更别说”等。例如:
2) 提拔天赐,因为他好玩,而且知道他有钱。现在他的钱没了,还理他作甚?他们不提“钱”这个字,可是关于钱的消息比谁也灵通。近亲更不用提,对于钱的来去比人的生死更关心多多了。(老舍《牛天赐传》)
例2)“更不用提”为话语标记,句法上充当独立成分,只是言语单位序列划分的依附成分,删除也不至于不符合语法;语义上不管它存不存在也不影响命题的表达,都是“近亲对于钱的来去比人的生死更关心多多了”,具有非真值性;功能上在话题“近亲”和后面的说明之间起衔接作用,话题“近亲”后可添加语气词“啊”或用逗号隔开,或者之前添加话题标记语“至于”、“说到”等,突显其话题特征,“更不用说”在话语中起提醒听者要注意后面的话语内容的作用;也传达某种信息,属传信范畴,引领说话人感知后面的说明显而易见或不值一提(Schiffrin 1987,方梅2000,Traugott & Dasher 2002,董秀芳2007,乐耀2011等)。再举两例:
3) 南星是多么糊涂啊,可是跟小虎们一块儿玩,他居然显出很聪明鬼道的样儿来。至于小坡,那更不用说了,他出口气儿,都好似,在小虎们看,有顶大的价值和作用。(老舍《小坡的生日》)
4) 老太太眼中没有难看的娃娃,虽然刚生下来的娃娃都那么不体面。嘴上有个肉岗,这便是高鼻梁。看这一脑袋黑头发,其实未必有几根,而且绝对的不黑。眼睛,更不用说,自古至今向无例外,都是大的。(老舍《牛天赐传》)
话语标记的“更不用说”很容易进行转换,上边三例如果分别转换为“近亲更不用说了”、“至于小坡,那更不用说了”、“眼睛,更不用说了”,后面的成分省略,明显就熟语化了。
(四)还有,当“更不用说”所带宾语为对象宾语或主语为对象主语时,其熟语化程度也没那么高,这时“更不用说”的意义还比较实在,对象宾语和对象主语是其直接谈论的对象。例如:
5) 假使留下的这几根胡子能够挽留一部分的运气,胡子没剃的时候,汪处厚的好运气更不用说。(钱钟书《围城》)
例5)“汪处厚的好运气”作为对象主语,是说话人直接谈论的对象。但即便是对象宾语或对象主语,也需要结合上文回溯推理才能准确把握句式的意义,因此我们还是把它算作熟语化用法。并且这种带对象宾语或对象主语的“更不用说”句式,也很容易转换成熟语化用法,转换成“胡子没剃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熟语化程度就非常高了。当然,像“不用说你喜欢我,更不用说你爱我”这类明显起引语作用的“更不用说”不可能是熟语化用法。此外,熟语化的“更不用说”跟反问语气的“那还用说”也存在一些重合之处,我们拟专文讨论。
“更不用说”构式的语言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连-也……别说……”只是其中的一小类复句,实际情况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P递进基点/推论根据,更不用说Q递进终结/推论结果”可能是一个句群,也可能是一个复句。基点句P可能本身存在复句关系,也可能同终结句“更不用说Q”才构成复句关系。当递进基点为并列关系时,基点句P甚至可能为句群,如例4)。根据我们对随机从CCL语料库中选取的200例“更不用说”构式的统计,141例的基点句P都为复句形式,占所统计语料的70.5%。熟语化的“更不用说”构式和话语标记、带对象宾语的“更不用说”在构成反逼性递进关系的时候,其基点句P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在此一并分析。此外,我们统计和分析的“更不用说”构式是就其“最低构成”(minimum components)来说的,即只分析构成“更不用说”反递进关系的基本的和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少这些基本成分,“更不用说”构式不能成立或影响语义的表达①复句“最低构成”(minimum components)是指在语篇中构成复句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必要成分,缺少最低构成成分,复句语义关系不能成立或影响复句语义的表达(肖任飞2010)。。非全句的“更不用说”递进关系我们用下划线“_____”标记。
(一)“更不用说”反逼性递进关系中,复句形式的基点句P根据语义关系的不同,大致有让步、条件、假设、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排除等几种类型。其中并列或递进、让步、条件或假设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类复句形式基点句,200例随机获取的“更不用说”构式中,基点句P为并列或递进关系者有55例,占所统计语料的27.5%,为让步关系或让步紧缩关系者也达到了41例,占20.5%;其次为假设和条件关系的基点句,有22例,占11%。转折、因果和排除关系的基点句P相对较少,分别为12例、9例和2例,占所统计语料的6%、4.5%和1%。
(1)并列、递进式。这是为数最多的一类“更不用说”构式,可以用“不仅/不但……而且/还/也……”、“……也/亦……”、“并且/并/甚至……”等关联标记标示。例如:
6) 军方早在2月份就提交了有关虐待事件的调查报告,为何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迄今没有看到过,国会也一直被蒙在鼓里,更不用说全世界了?②本文未标明出处语料都来源于北大CCL语料库。
(2)让步式。这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更不用说”构式,关联标记有“即使/即便/便是/就是……也/都……”、“连……都/也……”、“……也/都/就……”等。例如:
7) 便是他这“外行”看来,也觉得五百万资本无论如何不够,更不用说只有一百五十万了。(矛盾《子夜》)
并列、递进式的“更不用说”构式有时同让步式糅合在一起,整体来看是并列、递进关系,但其后分句却是一个让步紧缩句,一般使用关联标记“连……都/也……”等。例如:
8) 就在这时,北京乙烯工程的资金严重到位不足,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砂子、水泥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拨付工程款了。
(3)假设、条件式。条件和假设关系的基点句P可以用“如果/要是/假如/若……则/那么/就/都……”、“只要/凡是/一旦……就……”、“……就……”等关联标记标示。但须注意,通常不能使用必要性条件复句和紧缩句。例如:
9) 如果按照“两个凡是”,我就不能出来工作,更不用谈别的问题了。(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0) 稍微大一点的旅馆就不租中国人,更不用说讲体面的人家了。(老舍《二马》)
(4)转折式。转折、因果和排除关系的基点句P是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三类“更不用说”构式。转折关系可用“虽然/虽/尽管……但是/但/而/然而……”、“……但/却/但是/然而/而/否则……”等关联标记标示。例如:
11) 在自由讨论中,领导者也必须充分说明自己的意见,但这不等于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更不用说打棍子、戴帽子了。
(5)因果式。“更不用说”构式中,有些基点句P为因果关系,可用“因/因为……”、“因为……所以/因此/致使……”、“……所以/因此/致使/以致……”等关联标记标示。比如:
12) 在会议场合内,有不少满腹经验的人因表达不得其法,致使其意见无从表达,更不用说被重视或采纳!
(6)排除式。在所统计和分析的语料中,只有两例排除式的“更不用说”构式,基点句P用“除了/除……还/也……”、“除了/除……都/竟然……”等标记表示。例如:
13) 这里除了假美钞外,还有假的委内瑞拉、秘鲁、巴西、古巴货币,哥伦比亚的比索就更不用说了。
14) 除了几个哥哥曾给乔治一些零用钱外,他的生身父母竟然没有给过他一个子儿,更不用说去看他!(樊家进《奥斯丁家族的秘密》)
(二)有时“更不用说”构式的基点句P为单句或单一小句,需要终结句“更不用说Q”的配合才能一起构成反逼性递进复句。200例随机获取的“更不用说”构式中,基点句P为单句或小句形式“更不用说”构式有59例,占所统计和分析例句的29.5%。基点句P根据其所在“更不用说”构式中所表达的语义,大致分让步和推论等几类。让步递进和推论递进又常交织在一起,二者之间常常可以相互转换。前者的关联标记有“尚且……”,后者的关联标记主要是“既然……”。例如:
15) 这些作品,对于一些颇爱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尚且不能全部涉猎,更不用说那些“一心只攻考试课,两眼不看课外书”的当代中学生了。
16) 既然他的货物是这个样子,他的账目肯定更不用说了!
(三)但大多数情况下,小句形式的基点句P通过“绝对”、“真正”、“简直”、“完全”、“并不”、“全部/全”、“都”、“彻底”、“根本”、“不再”、“居然/竟然”、“几乎/差不多”、“仍然/尚/还/依然”、“本来”、“已经”、“从来(没有)”、“任何/每”、“(任指的)谁/什么/哪儿”、“如此”、“基本”、“一直”、“起码”、“最/很/极”、“仅仅/只/仅”、“早就”、“无法”等极性副词和代词等同终结句“更不用说Q”构成反逼性递进复句。例如:
17) 奖金人选发表以后,据说中国人民全体动了义愤,这位作家本人的失望更不用提。(钱钟书《灵感》)
18) 祖祖辈辈生活在雪山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先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种蔬菜,更不用说吃新鲜蔬菜了。
没有相应形式的副词、形容词和代词,我们也常可以添加。比如“父母和我说不到一块儿,兄弟更不用提(老舍《二马》)”,基点句P就可转换为“父母(都/根本/基本/完全/几乎/尚且/如此/早就)和我说不到一块儿”。即使是复句形式的基点句P,上述这些副词、形容词和代词的存在也是“更不用说”反逼性递进关系的限制条件之一,许多复句形式的基点句P中都拥有这些词语,比如例6)至例14)中就出现了“一直”、“无论如何”、“竟然”、“严重”、“都”、“稍微……就……”、“充分”等相关词语。没有也可以添加,比如例9),假设关系的基点句P完全可以变为“如果按照‘两个凡是’,我就(绝对/完全/简直/彻底/根本)不能出来工作”,因此我们可将这些词语看作是“更不用说”反逼性递进关系的准标记。
(四)终结句“更不用说Q”多数时候为小句,在所统计的200例“更不用说”构式中,小句形式的终结句高达196例,占所分析语料的98%,但也偶尔能出现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话题式的终结句。例如:
19) 这么老的资格,这么高的级别,犯了错误还这么重的处分,我们这些资历浅、级别低的警员犯了错误,就更不用说了。
20) 上文讲到即使是位于九五之尊的皇帝,口语依然保留着浓重的方言,至于他们的三宫六院,那就更不用说了。
例19)终结句“我们这些资历浅、级别低的警员犯了错误,就更不用说了”的假设关系比较明显,例 20)终结句“他们的三宫六院”是话题,有话题标记“至于”。话题式的“更不用说”构式是话语标记作用的“更不用说”句式的进一步省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转换成“……至于他们的三宫六院,那就更不用说,口语更是保留着浓重的方言”,把它看成是有话语标记的“更不用说”句式。
石毓智、李讷(2001:214)指出:“‘连’字结构多为否定式”。“连”字结构又经常出现在“反逼性递进句”中,形成“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结构(张滟2010b:19)。综合所有形式的基点句P来看,“更不用说”构式在多大程度上与否定语义关联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对 200例随机获取的“更不用说”构式的分析,发现其确实主要与否定或“准否定语(quasi-negative)”语义关联。“准否定语”其“‘语用级阶’性指向否定”(黄瑞红2008:123),即具有“沿否定极性方向推动命题的述谓方向”的功能(Verhagen 2005:41-60)。在200例随机获取的“更不用说”构式中,基点句P为否定或准否定者高达165例,占所统计和分析语料的82.5%,具有较强的倾向性。
在“更不用说”构式中,其基点句P除了使用典型的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没有/未/无”等以外,表示数量的副词“只/仅”,表示否定的反问句,以及“拒绝、忘记、损害、害怕、怀疑、怀恨、憎恶、厌倦、压制、忽视、困难、复杂、难以、困扰、麻烦、发愁、危机、险恶、愤怒、生气、丑陋、错误、低、少、问题、缺乏、废旧、垃圾、勉强、刻板、暂时、困惑、惶恐、卑鄙、惊慌、圆滑、阴暗、凋零、浪费、傻头傻脑、阿谀奉承、误入歧途、反作用、部分理解”等贬义的“准否定语”也是其经常使用的形式。基点句P中含否定副词,上边许多例证都是如此,我们不再赘举,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他类型的否定形式。例如:
21) 我师父去世之时,我还只十四岁,本门功夫是学全了,全真派武功却只练了个开头,更不用说玉女心经了。(金庸《神雕侠侣》)
22) 老同志们说:他们连命都可以不要,哪还去追求什么个人私利,更不用说去谋求什么“有偿”之类的东西。
23) 真正麻烦的事情还是在自己家里,购买地皮,原先是已经谈妥了的,大多数还已经立过契约,不料又平地起风波,地主纷纷要求解约,正在谈判的更不用说了,要价蓦然间涨了五倍!
例21)-23)中,出现的否定形式就有表示数量的副词“只”、“纷纷”,否定反问句“哪还去追求什么个人私利”,以及准否定语“练了个开头”、“风波”、“解约”等。
(二)根据200例随机选取的“更不用说”构式的分析,也有35例“更不用说”构式的基点句 P与肯定以及中性成分语义关联,占所统计和分析语料的17.5%。例如:
24) 在呼家堡的今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楼,村里自然也有许多豪华的、各种规格的接待室,办公室;办公楼就更不用说了。(李佩甫《羊的门》)
25) 我过去接受的教育,读的书,总是指导我把人分成各种类型,即使是纯客观的心理学,对人也有所谓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等等之分;至于文艺作品,那更不用说了,那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稳重的、轻狂的、放荡的、严肃的……(张贤亮《绿化树》)
有些本为中性的词语在进入“更不用说”构式或与其他词语结合以后,具有加强肯定或否定语义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词语为“如此、这样、这个样子”等。例如:
26) 面对如此繁荣的商业景象,员工的心情都如此畅快,老板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27) 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路遥《人生》)
“如此”分别出现在例 26)、27)中,但所起作用却不相同:前者起加强肯定语义的作用,后者起加强否定语义的作用。所以如果没有上下文的结合,一些句子很难判断其基点句P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比如“医务人员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了”,在上文背景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很难知道其表示否定还是肯定,由于基点句P的否定性倾向,我们只是能做出否定性的猜测,至于真实情况如何,还需上下文语境的验证。
(三)张滟(2010a、2010b)、Fauconnier(1978)和Israel(2001)等学者在阐释“X连A都/也Y,更不用说B”构式和let alone的时候,认为“更不用说”连接的前后两个并列小句是一种“梯级”(scalar)关系。该诠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更不用说”构式。否定性语境中,基点句P和终结句“更不用说Q”之间存在语义量级上的梯级递降关系(Fauconnier 1978);肯定性语境刚好相反,其基点句P和终结句“更不用说Q”存在语义量级上的梯级递升关系(Israel 2001)。以例21)和例24)为例,其否定和肯定语义量级上的梯级关系可用下面图形表示。
图1 否定语境下梯级递降图
图2 肯定语境下梯级递升图
例21)是一个从全真派武功到玉女心经的一个梯度,在金庸《神雕侠侣》中,全真派武功、古墓派武功到玉女心经依梯度上升。全真派武功如果只学了个开头、不熟悉的话,古墓派武功和玉女心经只会是更不熟悉,其否定性不断增强,梯度下层相对于上层都可以构成“更不用说”构式。例24)是从住上了两层小楼到豪华办公楼的一个梯度,住上了两层小楼,说明村里富裕了,家家户户住上了说明更加富裕,于是村里有了接待室、办公室,甚至有了豪华的接待室、办公室,办公楼因此也更是繁华,其肯定性不断增加,梯度上层相对于下层可以构成“更不用说”构式。其实即便是中性语境,对于说话人主观上而言,其基点句P和终结句“更不用说Q”也存在语义上的梯级递升关系。比如例23)说话人认为教育、读的书以及纯客观的心理学,都是把人分为若干类型的,文艺作品就更是如此。
英语“更不用说”除了let alone,not to mention以外,还有两组相关的连接语,分别能表示这种语义上的递升和递降关系。much/still less在语义梯级上是递降的,much/still more在语义梯级上是递升的,前者常常基点句P为否定形式,后者一般为肯定形式。例如:
28) She wouldn't take a drink,much less stay for dinner(她连饮料都不愿喝一杯,更别提留下吃饭了).(《英汉大词典》)
29) He is kind to me,still more to my elder brother(他对我很和善,更不用说对我哥哥了).(《英语惯用短语词典》)
汉语排除式的“更不用说”构式也是能很好地体现这种语义梯级上的递升和递降关系。我们知道,汉语排除式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英语的besides和except。进入“更不用说”构式后,肯定性的排除式“更不用说”构式具有语义上的递升关系,比如“洞内除了钟乳石、熔岩笋之外,还有形状像绳子、如钥匙、似小树的石头,更不用说石笋、石柱了”;否定性的则恰好相反,具有语义上的递降关系,例如“除了几个哥哥曾给乔治一些零用钱外,他的生身父母竟然没有给过他一个子儿,更不用说去看他”。
储泽祥 2003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储泽祥、曹跃香 2005 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董秀芳 2007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方梅 2000 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第5期。
黄瑞红 2008 英语程度副词的等级数量含义,《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石毓智、李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雪凝 2009 “那还用说”论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6期。
肖任飞 2010 《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优先序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谢晓明、肖任飞 2008 表无条件让步的“说·什么”紧缩句,《语言研究》第2期。
邢福义 2000 《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乐耀 2011 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形成看会话中主观性范畴与语用原则的互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张滟 2010a “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外语教学》第2期。
张滟 2010b 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中国外语》第1期。
Fauconnier, G. 1978 Implication reversal in a natural language, F. Guenthner & S. J. Schmidt.Formal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for Natural Languages.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Israel, M. 2001 Minimizers, maximizers and the rhetoric of scalar reasoning,Journal of Semantics, 18(4).
Schiffrin, D. 1987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 C. & R. B. Dasher 2002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rhagen, A. 2005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Oxford: Ox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