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宝 郝爱红
【摘要】文章通过评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阐述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构建,它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关键词】文明冲突 中华文明 和而不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经出版便引起社会学者、政治学者激烈的争论,在该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文明冲突论”,即:文明是独特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文明是难以融合而是相互冲突的,冷战结束后,这种冲突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一种思想或观点,即便缺乏逻辑和证据,但只要相信的人或者附和的人多了也可能变成现实。亨廷顿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视角,他关注的并非某一思想的客观真实度,而是这一政治思想或者观点能否为美国带来经济利益。利益才是一切论调的出发点。“文明冲突论”无疑是以社会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并不在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而只关注人们是否相信这种真实。
当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比如他指出,伊斯兰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根本上就是不可调和的,必然发生冲突,因为,伊斯兰文明是基督教的世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过,由于伊斯兰文明没有一个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国家,凝聚力和团结意识不强,因而无法与西方文明分庭抗礼,还不会对西方文明构成根本性威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9·11事件”的发生,验证了他的理论,也使他的理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夸大甚至曲解了一些事实,具有很大片面性,主观性较突出。他不愿意也不敢正视中华文明,把中国看作是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指出,“中国的崛起”一定对美国“构成了更为根本的严峻的挑战”。夸大了中国与美国的分歧,在几乎所有重大政策问题上都没有共同目标,原因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难以弥合。他只看到了文明之“不同”,却忽略了文明之“和谐”,他夸大和曲解事实的原因在于他对于中华文明的不甚了解,即不甚了解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
“和而不同”思想源于《论语·子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出,即:“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和”不千篇一律,“和”又共生共长,“不同”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同”同时又不互相冲突。
从哲学的角度说,如果“和”是和谐,是统一,那么“同”则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其实质就是承认多样,承认差异,承认不同,追求人和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承认多样、差异和不同,就意味着承认矛盾和冲突,甚至对抗。但承认矛盾和冲突,并非就是要对非主流进行一种妥协,“和而不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和”,它包容了许多的不同和差异,因此是“和”的最高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按照这一认识,“和而不同”正是一个社会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体现,因此,无论从人类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和而不同”都是一种积极科学而难能可贵的精神文化。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对“和而不同”作了新阐释:“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和与‘同具有较大差异:‘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由此观之,“和”是不同事物的统一,“同”是同一事物的堆砌。“和”是个大系统,即由各种不同因子、不同成分以和谐关系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它有自己独到的内在机理及运行方式,它不是单一因素,也不是单一成分孤立的存在或简单的相加。
“和而不同”认为,不同的文明文化是有差异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矛盾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人类必须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但各种文化不是相互隔绝、相互对抗的,而是和衷共济,共生共荣,在多样中求统一的。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①,更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以和为贵”思想的交融相会。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和而不同”蕴涵着既能包容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同时又能保留自己的文明传统和自己的优秀文化,“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是德治,而不是暴力政治,而治严之本,仁爱之核,必须通过“和”来处理各种冲突,从而实现融和合之境,所以儒家讲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诚然,要使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而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恰恰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资源。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这个,非宗教性质的儒家文化的内在和谐性使得它不但不是未来文明冲突的根源,反而是未来化解冲突的重要思想来源。
“和而不同”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追求,“和而不同”作为中西方的和谐社会理念,在求和的深层意义上有内在的契合点,即承认差异、统筹兼顾和系统优化。只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长期共存,才是和谐的社会。“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就是要以包容并蓄的形式,统一于人民利益、人民幸福的大前提之下。
如何创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的问题。和谐概念的提出,正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它不是要遏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保持分配上的平均;也不是要泯灭个性,保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绝对统一。和谐社会主张“善解能容”,彼此尊重融合,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进入了不同措施治理、共同和谐发展的佳境。如我国一直奉行小数民族自治政策,不仅完全尊重小数民族习俗,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得到了最大改善,逐步达到信仰自由的地步,与历史相比较,没有哪个朝代会全社会形成合力,经济与社会得以如此协调发展。
“和而不同”理念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和而不同”理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理念,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交际原则。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观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这要求我们既要调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又要重视他们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其他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既引领发达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活力,也要重视并关心欠发达地区中相对困难的群众,从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奠定坚实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第二,“和而不同”的理念包涵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精神方面希望自己修养德性,提升境界,达到人格完善。诸如孔子提出“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提出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修养德行,尊崇和谐,注重诚实守信,这有利于引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和而不同”理念有利于构建文明多样的和谐世界
回顾历史,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的文明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切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正因为各民族文明存在着种种差异,所以才有可能在互相交流和接触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摩擦,乃至出现冲突,但很大程度上军事、政治与经济的碰撞和冲突有着很大的差异。第一,文明冲突不是当代战争的主要原因,文明间的发展更多的是以融合、沟通交流、吸收为主;第二,文明冲突导致的战争,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利益冲突。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差异只可以说是可能会出现碰撞或摩擦,乃至会发生冲突,但不是必然会发生冲突,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和处理不同文明间存在的差异。
我们主张在民族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这种平等对话,各民族不同文明才能有利于加强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地破除隔膜,消除误会,不断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任;通过这种平等对话,不同文明之间才有可能促进合作,整合各民族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这种平等对话,不同文明之间才可能理性地处理纷争,保护人类社会共同利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道理。可问题是,不同民族所形成的文明既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但差异就意味着“冲突”吗?从根本上说,既然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那么,它们在思想深处就必定是相通的,相互联系的。事实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和远远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冲突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试想,如果世界各民族文明之间只有冲突,没有融和,只有对立,没有共性,那么,具有各自独特文明的成百上千个国家和民族如何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呢?
文明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任何一种民族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壮大成长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离散聚合,兴起衰落,成长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为什么有的文明兴起了,有的文明衰落了,甚至有的文明消失了?毫无疑问,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和精华的民族,其生命力才会经久不衰,长久旺盛。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就曾在世界各民族文明中吸取过许多营养和精华;另一方面,在通往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上,东方各民族也在虚心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最终也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东方文明,这也恰恰是“和而不同”思想理念的精髓所在。
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求同存异以及多元文明所构成的和谐世界,这既符合人类社会自身的利益,更是人类的共同夙愿。我们想要构建这样的和谐世界,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承认多样性的文明是和谐世界构建的基本前提。任何民族,不管贫富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应一视同仁的加以尊重。第二,和谐世界的保障是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善待友邦,平等对话,尽量避免摩擦和冲突,为长久和平的实现而努力。第三,和谐世界的动力是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构建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目标,而多样性的文明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是现代的,是世界的
21世纪的今天,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全球化、多样性的国际环境,不同文明在斗争中损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共存共荣。要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共同繁荣就必须在多元文化中寻找共同点,在交往和对话中“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方“同化、消灭”另一方,而是承认差异,认可不同,避免冲突,在不同文明中寻找平衡点,努力促进各方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和而不同”的理念既是对中华文明精髓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思想基础,也将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提供智慧之源。
当然,尽管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性,但不是说某一种文明可以置身于世外,孤芳自赏,而因此就闭关自守。“和而不同”的本质是互相借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吸收其他文明中的精华和优秀成果,取长补短,汲取营养,提高、充实自己,最终实现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只有不同文明积极地开展对话,不断交流才是“和”之精髓所在。“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关系融洽,有利于避免发生矛盾甚至冲突,也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健康发展,从而为维护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中华民族儒家思想向来强调,“治国平天下不能行霸道,要行王道”,“行王道”可以使不同文化得以共同存在并不断发展,而“行霸道”很容易引起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剑拔弩张”,乃至引起社会冲突,从而使各民族文化趋向单一化,形成文化霸權,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冯友兰曾指出:“‘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国际,是照着这个辩证法发展的。”②“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③
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仅靠武力,而不能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只想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他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从当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势不可挡,没有人能够阻止;而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不同民族间的文明不可能走向文明的单一化,相反,多样性文明和文化的多元化才是大势所趋。正因为多样性文明和多样性的文化,当今社会才会这样异彩纷呈,当今世界才会这样灿烂辉煌。不同民族间的文明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特点,只有文化融合、文明间的对话才能使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走向未来。
这就是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的魅力所在,“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作者分别为河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人民日报》,2002年10月25日。
②③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第254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