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女性精神家园困境与重建

2014-05-29 06:04刘小红
人民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

刘小红

【摘要】风险社会下,“女性自身问题意识”使女性遭遇信仰异化、自我认同危机和主体意识渐趋消解的精神家园困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关注女性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其理论,注重女性教育与素质的提升、引领女性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重建风险社会下的女性精神家园。

【关键词】风险社会 女性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女性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亦是创造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根据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风险社会”。在以“风险”和“个体化”为核心概念的当代社会下,许多女性非但没有能够摆脱精神层面的困惑,反而越来越焦虑和感到精神无所寄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含着对女性理想和信仰的深切关怀,对风险社会下女性的精神家园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风险社会下,要立足于女性精神家园困境,“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①,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行动指南的作用。

风险社会视域下女性精神家园困境的表现

女性的精神家园是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女性精神家园复杂的构成要素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女性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是其精神家园的资源基础和重要支撑。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相互激荡,当代女性陷入信仰的异化、自我认同危机和主体意识弱化的尴尬境地,精神家园遭遇危机。

信仰的异化。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涌动着的一种激情,是人们寄托全部注意力和热情的目标,是精神家园的基础。根据女性信仰的对象和女性的生活实际可以分为:家庭信仰、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许多女性毕生为家庭作出牺牲,她们的信仰可以看作为对家庭的信仰。她们有职业、有思想,但依然坚守对爱情、对家庭、对婚姻的信仰,总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温馨且稳固的家庭。“女性们乐于她们的‘天职,为家庭和家务劳动投入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劳而无功,但只要家庭的形式仍然存在,大多数女性则仍然会‘任劳任怨。”②与传统社会下大多数女性以家庭生活为信仰不同,现代女性认识到了文化的魅力,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以文化作为自身的信仰。她们积极接受教育,以所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宗教作为女性的信仰由来已久,是精神家园的重要来源,相当一部分女性由于其独特的生存体验,她们希望在心灵深处寻求精神寄托,并在对神圣价值的追寻中发掘作为有限的个体的生命意义。但在风险社会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信仰,或者极大程度地将信仰推向功利化。

身份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身份的确立、自我归属感的满足等自我生存意义的笃信。“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③生活在充满风险和复杂性的当代女性,一方面对性别身份感到焦虑,因为传统的女性意识和行为在当代社会正被不断消解和重塑,传统母亲的榜样力量失去了参照意义。现在,女性为了确保她们的职业认同,独居者越来越多,结婚的平均年龄越来越高,许多人选择推迟要孩子或不要孩子。

另一方面,女性对价值理想实现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虽然她们已经冲破了家庭的羁绊,走上了社会,个性得到了张扬,自身的价值也重新被人们认识。她们经济逐步独立,精神、意识、心理逐步成熟,不再依附于丈夫和子女,不再把自己完全禁锢在家庭之中,在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得到社会认同。她们获得了选择的机会,有了表现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场所,但在现代化车轮的持续碾压下,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女性在对自我价值探寻的同时越发焦虑和困惑,盲目追随时代的主流意识,也在对“我究竟是谁”的追问中,反思其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主体意识渐趋消解。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行为主体,具有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自由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识,是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一种内在动力及价值观念。风险社会中的女性由于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点上,传统性别文化和现代性别文化的冲突,加剧了对性別角色感知的困惑和矛盾。一方面,许多女性已经从传统的被供养关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受到旧有的性别角色束缚,在各个方面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社会内在的“封建特征”,性别的制度性不平等使当代女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在家庭中的从属性或依附性身份。诚然,部分女性具有了自强自立的主体意识,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平等稳定的两性关系而戮力实践,但也有许多女性出现了性别伦理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回潮,表现为对传统身份的回望乃至向往。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丈夫的发展比妻子的发展更重要的这一观念,有38.9%的女性表示非常认同,32.3%的女性表示比较认同”④。

风险社会视域下女性精神家园困境的原因

“女性自身问题意识”淡薄或缺失影响了自我认同。“女性自身问题意识”就是指女性能够发现和科学地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为主旨的意识。风险社会下,女性整体上对自身问题的意识淡薄或缺失,导致在很多现实问题方面处于“失语”状态,没能为全方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话语支撑,最终导致自我认同困境。

首先,女性忽视了家庭的内在凝聚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工业化也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诸如家庭结构核心化、单亲化、同性化以及单身化等,影响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自我认同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危机。家庭社会化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甚至是婚姻也充满了风险。现在不少妇女陷入新的贫困,不是社会地位和缺乏教育的结果,而是离婚这个因素使她们失去了配偶和家庭的支持。

其次,当代女性存在对男女平等的误读,将男女平等理解为男女同一化,结果导致女性的关怀意识、审美意识在风险社会中被遮蔽。正如贝克所言,风险社会中,家庭领域作为传统私人领域的主体部分逐渐变成了压力和骚动的竞技场。

全球复杂性导致女性的信仰危机。西方文化所内蕴的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把女性的努力主要引导在物质领域,这一价值观不仅抑制了女性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人的精神扭曲。鲍德里亚就曾敏锐地洞察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⑤一些女性在被动中迷失了价值追求的方向,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物质的俘虏。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推动着大众传媒对奢华物质享受和西方物化生活的过分渲染,使物质享受代替了精神升华的追求,成为了许多女性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忽视了自身对事业的信仰。在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下,特别在风险社会这种社会转型期中,女性的价值选择日益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为女性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平台与空间,但也使她们面对众多价值选择的时候往往是牺牲自己的思想,屈从于男性和大众化。

平等意识的提升和不平等现实的博弈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女性一直以来的愿景与理想,亦是女性主义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女性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伴随着当代女性对于平等意识的不断增强,形成了女性对平等更多的期待与不平等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平等的意识与不平等的现实在博弈。近代以来,女性相继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很多领域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在很多方面女性仍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尽管全世界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大的差别—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别、文化风俗的差别、阶级的差别、种族的差别、民族的差别等—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相对于男性,她们处于较低的地位。”⑥许多女性面临着传统道德体系进一步解体后角色的重新定位和价值体系的重建,在困惑中主体意识弱化,甚至渐趋消解。

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女性精神家园重建

在对当代人生活状况反思的诸多社会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最为根本的奠基性意义,为当代女性的精神家园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工业进步提升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更是为女性的自主发展打开了社会空间。但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影响也造成了女性的异化与客体化,造成女性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被边缘化。马克思的妇女理论正确地指出了造成性别不平等的原因,继而提出了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营造适合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重视女性教育与素质的提升。女性精神家园的构建,不仅有赖于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提升,更需要一个适合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样女性群体的价值诉求才不会受到隐抑,也利于重塑和确立精神价值指向。因此,建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及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对于现代女性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物质保障,是女性赖以生活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能让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现代化的生产,也可以直接影响女性的就业结构和水平。

其次,应该注重女性的主体意识教育。风险社会给现代女性带来了生活和精神方面困惑的同时,也促进了女性的成长。她们发现,尽管自己通过主动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但这也只是获得了表面上的男女平等,女性的生活依然被分配到家庭领域。因此,女性只有加强自我反思,走出私领域的生活,超越长期以来与公领域的疏离,真正的男女平等才有希望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具体地、科学地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后,揭示了女性问题产生的实质和根源,提出女性只有在社会劳动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提升自我的主体意识。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引领女性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马克思提出,妇女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问题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物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表现,当代人(包括女性在内)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困境只能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解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创造性地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并历史性地反思现代性社会矛盾的批判理论,它不仅能为我们理解精神生活及其现代性处境提供真实的思想框架,而且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也为当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家园划定了基本的思想方向。”⑦风险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女性精神生活的物化是“现代性”的,而并非人性本身的。因此,女性精神家园的重建不仅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更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反思女性精神和价值生活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引领女性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

加快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构进程,构建与维护平等的两性关系。一直以来,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人们不得不按照社会的规定来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使“男女有别”具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根源。性别文化是一种作为文化形态方式存在的两性生存方式,它包括性别意识、价值标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性别文化及其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主导女性的精神世界,制约女性的行为方式。风险社会下,女性的独立倾向依然没能摆脱社会主流意识的抑制和压迫,这种主体身份的剥夺使女性异化,沦落成为男性的奴隶,女性的价值被隐抑。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就是提倡女性要走出性别文化的束缚,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否定父权文化,认为男女两性都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理应与男性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虽然,在当代社会中,家庭模式也變得多样化,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正在不断弱化,家庭内部成员缺乏更多的安全感,但家庭对任何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贝克也指出,许多女性在面对家庭中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之间的冲突时试图以回避、压抑或者掩盖的方式加以消解。实际上,这可能会导向更严重的矛盾,甚至最后将以放弃婚姻来结束冲突。家庭中两性关系的和谐,需要承认对方的权利、愿望和抱负,需要意识和行为上对男女平等的真正认同。

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遭遇着质疑和批判,甚至部分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一种“宏大叙事”。但是,马克思以其敏锐的嗅觉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提出超越现代性的构想,对解决当代风险社会下的种种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给人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异化或自由,都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虽然,风险社会视域中的妇女问题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妇女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作为一个理论科学体系,应把握其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而不是机械地去解释和运用。马克思妇女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争取妇女的全面解放和自由。追求作为自然存在的女性的自由,作为社会存在的女性的自由,更要达到作为精神存在的女性自由。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与人之间普遍交往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现代性终将被超越。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进程中公共权力制约与干群矛盾化解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1YJA710057)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贺璋瑢:“关于女性宗教信仰建立的几点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8页。

④丁娟,李文:“关于妇女社会地位认知与态度基本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妇女研究》,2013年第2期。

⑤[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⑥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⑦庞立生:“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分析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分析
煤化工企业外部风险沟通模式探讨
天津“8·12”事故的传播圈层与响应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的异化及善治:基于风险治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