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杰勇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社会转型过程中,极大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分析和探讨了社会转型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我们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 青少年 社会转型
经济转型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一般来讲,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层面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市场化,实际上我国经济的转型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但我国也有特殊之处,即在经济转型的同时,还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自上而下的计划、统购统销和统分统配的管理体制,使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趋向整齐划一,理想主义的激情、英雄主义的悲壮、革命主义的豪迈和集体主义的崇高是青少年的主导观念;重政治原则、轻经济利益,重精神追求、轻物质索取,重集体利益、轻个人私利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红又专是青少年理想的目标,等靠要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个人发挥自身的价值,保护和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青少年的效率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规则的不完善也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很大挑战。首先,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思想观念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广大青少年不再盲目地信仰某一种意识形态,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会从理性的角度去选择、评判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其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青少年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在个人主义长期备受压抑之后,市场经济第一次打开了青少年心中久被封闭的利益闸门,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主体意识和自我负责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青少年实践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也全面深刻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青少年更加从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强调个人利益,更加从自我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评判所有的一切。再次,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导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些价值观念没有建立起来,市场化浪潮开始泛滥。经济成为评判一切的最主要标杆和实践行为的唯一动因,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超越了商业界限,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化导致社会大众诚信素养缺失、社会公德失范,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行政推动性,权力越来越深地直接介入经济生活,出现权力资本化和腐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它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同时,国企改革在“婧女先嫁”、“国退民进”和“内部人持股”等呼声中被大卖大送。更为重要的是,权力介入资源配置,加速两极分化,导致全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引发广大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质疑甚至否定,给开展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转型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我国当前的政治转型主要表现为由人治走向法治的民主化过程。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认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模式,到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基本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结构体制、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理方针等。邓小平说过:“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严重损害党的威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也严重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中国政治转型的序幕。当前政治转型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有些问题仍很突出,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前政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首先,由于民主参与渠道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广大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不高。由于广大青少年在平等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和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致使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显得极其苍白。其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广大青少年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和打击。权力过分集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动摇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最后,四处蔓延、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虽然古今中外都存在腐败现象,但腐败问题在当今中国显得尤其触目惊心,每年均有大批腐败分子落入法网。“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学员进行了非概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連续四年对地厅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惩治腐败”一项稳坐第三的位置不变,这与百姓对惩治腐败的强烈呼声一致。
社会结构转型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身份制弱化。由于身份制以先天的身份体系来确认人的身份地位,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定位在一定的等级上,整个体制秩序井然,大大限制了各身份群体间的成员流动。改革开放以来,身份制对青少年的限制日益弱化,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阶级身份体系逐渐消失,农村青年也突破了户籍身份的限制,开始进城务工,就业身份也逐渐松动,所有制身份基本消解,社会地位的开放性大大增强。先天的身份系统解体后,虽然原有的户籍制度对青少年的身份还发挥着一定的束缚作用,但大家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地位改变和身份区别中的作用还是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取代了过去确立的服从、奉献等价值观念。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建立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极度发达的政府和相对弱化的社会,即“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资源配置、社会控制和政治动员等多方面的功能,对城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只有进入国家的资源分配体系,才能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和必要的利益保障,任何抗拒单位组织及其上级指令的行为,都将使个人经济利益和发展前途蒙受损失。因此,重视国家利益,服从单位意志,重奉献、轻索取成为广大青少年一致的价值选择。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转变职能,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努力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转变,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社会更加开放和自由,政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经济与其他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的格局被打破,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广大青少年开始用理性的眼光,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控制力和影响力呈弱化趋势。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出现了加速转型。建国后,我国建立的是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社会阶层是传统的“两阶一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以政治、户口和身份为分层的主要依据。但到改革开放以后,以职业和经济为基础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人们经济地位的改变,传统的阶层迅速流动和分化,一些新的职业群体开始登上社会舞台,并以其高收入为世人所瞩目。社会结构的转型不仅带来原有社会结构的分化和调整,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增进了社会的异质性,而且打破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政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经济与其他社会生活是高度政治化的格局。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利益主体单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高度一致的状况被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所取代,被动服从的观念被崇尚独立、个人奋斗、开拓创新的观念意识所取代,同时,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思想也开始传播,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城乡之间、城镇和乡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财富越来越集中,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冲突更加剧烈。在社会转型中,财富积累过程明显的不公平和不道德因素引起青少年群體普遍的不满。由于权力和腐败在财富的聚积和增长中起着特殊作用,弱势群体在社会的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机会的不公平成为常态,青少年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增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的心理也在不断增长。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2012—JD—018)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