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24-01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陶冶其科学情操,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兴趣和阅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很难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并热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对其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淡化师生界线,一般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物理本来就是一门枯燥的理科,有众多的物理概念和公式需要灵活掌握,所以有很多学生不喜欢物理,认为它太难了。所以物理教师必须耐下心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情感教育,为其学习物理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
2.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成绩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学生用心交流,用赏识性教育来看待他们的点滴进步,就有可能让其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大幅度提高成绩。尤其是一些物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兴趣较弱,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差,成绩不理想,教师要对这一类学生进行信心的激发,及时发现其在物理学习中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其产生被尊重感,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学困生的转变
情感教育要发挥作用,一定要教师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与沟通工作,首先一点是一定要尊重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并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用人格的活水来滋润其幼小的心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要倾注更多的情感,可以用一些伟人的故事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只要方法得当,学困生就会像被点燃的干柴,爆发出青春的动力和光彩。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当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尊重并关心后,学生一定会在教师的善意关怀和真诚爱护下敞开心扉,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从认知因素入手,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
认知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通过赞成或反对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积极评价,转变观念,提升信心,信服于教师的引领与指导。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将释疑、解惑、排难融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信心,转变学生观念,养成学生积极的认知态度。
2.从情感因素入手,培养态度的自我意识、监控和调节
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个体在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自责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态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学生,除关心他们的学习之外,还应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情绪与态度,科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特殊的互助活动,师生之间交往的情感关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一切的师生关系之中,因此,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和相互关系的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关爱学生是培养师生情感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慈爱”会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并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引发学生间的友爱,构成了“尊师爱生”这一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主基调。
3.从行为倾向因素入手,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由外在的强化决定的,强化的手段既含精神方面的表扬,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强化的几种形式。第一,直接强化。即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受到强化。第二,替代强化。指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间接受到的强化。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某同学的表扬,也会肯定该同学的行为并在学习中“模仿”直至内化成自己的主动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获得切身体会,学习科学精神。同时,帮助学生将强化和惩罚与态度行为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中自己能够体现科学精神。此外,教师应设计适当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获得态度形成的强化过程,促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良好行为倾向的形成。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