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报道伊斯兰》中的话语霸权与过度诠释

2014-05-28 10:57王静茹谷艺萌
2014年43期
关键词:萨义德伊斯兰

王静茹 谷艺萌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静茹,女,汉族,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专业。

第二作者:谷艺萌,女,汉族,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专业。

摘要:萨义德的著作《报道伊斯兰》一书为伊斯兰正名,其中的批判视角也为长期处于大量信息包围中的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方式,让我们在警惕西方话语霸权的同时保持理性的批判思维。但书中也出现了过度诠释的偏向,对此笔者将根据书中内容浅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伊斯兰;话语霸权;萨义德

在现今社会,世人长期暴露在大量的信息包围下,却对信息的传播与生产动机、过程、效应没有应有的反思与批判。对此《报道伊斯兰》为我们提供了示范,提醒我们保持应有的独立思考、批判立场和具体行动,在警惕西方的话语霸权同时保持批判的思维。

纵观《报道伊斯兰》全书,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中的伊斯兰教,主要论述了美国新闻界对于伊斯兰的报道;第二部分通过伊朗事件的个案对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进行诠释;第三部分则主要谈论的是知识与权利的关系。萨义德的观点通过三个部分鲜明展现:他对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文明、运用政治经济权利与话语权合谋、扭曲掩盖伊斯兰不满,并致力于揭露西方的话语霸权。

在萨义德看来,西方媒体中的“伊斯兰”不是被贴着意识形态的标签,就是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伊斯兰宗教。西方对于伊斯兰始终是不完全理解的,也因此媒体总是将伊斯兰世界与他们的想象关联起来,对伊斯兰文明进行简单、片面的描绘,更有甚者,将伊斯兰形容成恐怖主义与极端组织的化身。这种刻板化甚至扭曲式的解读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西方新闻媒体掩盖了真实的伊斯兰世界,向有权利了解真相的受众传递的是不负责任的片面信息。对此,萨义德运用了有力的实例予以证明,如伊朗革命、海湾战争等等。在这些事件中,西方媒体总是以一副客观、公正和自由的姿态出现,用真实的外衣包裹其想要传达的信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话语权,将伊斯兰妖魔化,通过一些反面的影像,建构出一个可怕的伊斯兰世界,引起受众对伊斯兰的普遍偏见。这种偏见逐渐发展成了现今的刻板印象,只要提及伊斯兰总会另西方世界大惊。西方媒体的目的也达到,成功地为整个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假想敌,实现了权力与话语的内在合谋。这种合谋的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尽管诸多恐怖事件的发生事后都被证明与伊斯兰无关,如俄克拉荷马联邦大楼爆炸、越战中的屠杀,但西方对于东方的偏见依旧丝毫不动摇。媒体垄断性的信息灌输使得西方民众失去辨析力,在长期的思维定势中变成了充满偏见的顽固分子,通过如此,媒体的政治企图达到,伊斯兰成为“敌人”,而东方与西方也成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其发展与沟通受到严重阻碍。

对此,书中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两者的毗邻关系造成的西方紧张;二是原油价格在上世纪的一飞冲天。简言之,“伊斯兰之所以会进入大部分美国人的意识,最主要甚或唯一的原因就是:伊斯兰教被联结至有新闻价值的议题,诸如石油、伊朗、阿富汗或者恐怖主义”。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地位之重要溢于言表,正是这种超级大国的身份决定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控制欲。在伊朗革命之后,“伊朗似乎进入了美国人的生活,程度之强烈史无前例……它令美国人深感陌生”这种陌生似乎阻碍了美国的扩张进程,加之对于中东地区石油的深刻渴望,美国有必要丑化伊斯兰世界,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为了令其更容易遭受军事侵扰”。美国将世界截然的分成亲美与反美,通过运用大众媒体的强大集中力,“引发一种感受,让我们觉得自己遭遇到某种根本不具吸引力而且负面的事物”。例如华特·克朗凯在夜间新闻报道最后说道“就是这么回事(that is the way it is)”,用这种片面的话语引导民众跟着得出同样的结论。

综上,《报道伊斯兰》一书中明确指出伊斯兰文明之所以与西方关系紧张,正是由于媒体话语的建构与政治权利的合谋。而该书的主要目的也正是要对这些话语与权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挖掘出其隐含的阴谋。萨义德指出,西方国家的行为纯碎是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通过媒体制造出不平等的“他者”形象——东方,并不断扩大自己的话语霸权组织东方为自己说话,其霸权波及范围之广,甚至于“扩及全球所有依赖美国主流媒体的阅听人——甚至连新闻焦点的中东人也透过美国的媒体,一方面了解它们如何呈现自己的国家,也借此来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

不得不说,美国的话语霸权确实使得伊斯兰部分被掩盖,对此萨义德也做出了批判。全书透露出的批判性思维表明出萨义德作为一位独立的知识分子的观点:批评是具有建设性的,它不是为了毁坏,而是为了改善个体以及群体的不幸命运。如同萨义德的观点一般,批判是他希望人们在阅读这本书后学到的品质,从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报道伊斯兰》,笔者发现书中在描述西方的话语霸权时也存在着些许缺陷。正如单德兴在序中所说:“虽然再现者再现了被再现者,但再现的内容与方式却揭露、再现了再现者”,这句话不仅仅指代了美国在进行遮蔽报道时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也表明了作者在控诉美国时也存在着过度诠释的表现。

作者不遗余力地为伊斯兰辩解的方式让人在阅读时难产生认同。书中多次提到“伊斯兰不像印度与中国一样,它从来不曾被完全安抚或是击败”、“伊斯兰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它根深蒂固的顽强不屈”等,不得不说他在为伊斯兰辩护的同时,也以其所鄙视的“东方学家”的姿态,以一种片面及不了解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于印度及中国的狭隘认识。而他大量片面例证的列举给人一种“几乎没有公正的报道,所有针对伊斯兰的报道都是污蔑”的感觉。此外,作者对于伊斯兰教的赞美也溢于言表,他反复提及伊斯兰教所具备的智慧与活力的行为也使得文章的说服性减弱。

虽然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却也表现出了其过度诠释,而这种诠释的破坏性、阻碍性同样是巨大的。通过了解萨义德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之前与西方国家总是格格不入的,也因此萨义德在谈及西方时过于敏感,甚至有些草木皆兵的意味,他的这种情绪不可不免地直接影响了他作为诠释着对于文本的解读、思考的视角以及批判的力度,使得他在指出“东方主义”对于东方的误解时,自身也暴露出过度诠释的倾向。尽管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挑战西方的想法,其态度还是在文字场中将西方划分到了东方的对立面,以此来盲目固守东方。这种行为其实对于东、西方的沟通并无好处,甚至会加深两者的二元对立,使得东西方和谐共融的理想更加茫远。

尽管有些许遗憾之处,但是笔者仍然钦佩萨义德,其观点纵贯全书,卓尔不群也富于独创性,同时他为伊斯兰教的大声疾呼也对世界重新认识伊斯兰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以他个人的诚实、博学、投入和开放的个性,推动了人们对于伊斯兰的重新思考。而其批判思维在全书中的展露也为做学术研究的我们树立了榜样,促进了我们在日后认识事物时始终保持警醒与批判的态度。(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萨义德著,阎纪宇译《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5;

[2]杨卫东.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伊斯兰世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02:113-121

[3]王逢振.爱德华·萨伊德:真正的知识分子[J].外国文学,2001,05:45-49

[4]毛小林.伊斯兰文明在美國的体验——从爱德华·W·萨义德及其《掩盖伊斯兰》谈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03:59-64.

猜你喜欢
萨义德伊斯兰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萨义德与阿多诺的晚期交叠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流亡者萨义德
省察人生 哲理思考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略评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论《格格不入》中萨义德的自我身份
萨义德始终为弱者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