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梁瑾(1984-),女,陕西宝鸡人,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摘要:金庸作为现代武侠小说的大师,他的武侠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使武侠小说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武侠小说免于浮躁和庸俗。同时,金庸武侠小说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以一种更加高远的眼光去审视武侠世界,审视中国文明,又使武侠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关键词:金庸;佛学;武侠小说
一、金庸生平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两汉之交传入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佛学思想不断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金庸先生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法华经》,正是由于儿时佛法对其的熏陶,以及之后地不断接触,深谙佛法,所以在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中,才会流露出自己对佛学的领悟和体会。而金庸真正皈依于佛教,则是源于一段痛苦的经历。在1976年10月,他19岁的儿子在美国自杀,他带着无比的悲痛质疑这种做法,思考生命、探究生死。在此后的时间,他接触到大量的佛经,如《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他突然认识到真理所在。随后,他又阅读大量的英文佛经,逐渐接受了佛学精神。而由于金庸阅历丰富,学识渊博,通过研习佛法,也逐渐走出人生的阴影,逐渐获得人生的超脱。
二、佛学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整体体现
由于金庸生平深受佛学思想影响,在佛学上深有造诣。在武侠小说创作中,他也赋予了小说深厚的佛学内涵。
首先,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引用了大量的佛经经文,如《笑傲江湖》中,仪琳师妹为了减轻令狐冲的痛苦,给他念《妙法莲花经》:“生被困厄,无量苦遍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①让令狐冲心中顿时清静许多。《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为救义父谢逊,与三个少林高僧苦战时差点走火入魔,谢逊念起了《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狠……菩萨须离一切相。”②平息了张无忌心中的魔性与偏执。还有《射雕英雄传》中引用了《大庄严论经》,《神雕侠侣》中引用了《佛说母鹿经》等等。
其次,金庸在武侠小说中还大量引用了佛经中的故事,如《笑傲江湖》中,仪琳给令狐冲讲述了《百喻经》的“以犁打破头喻”——
从前,有一个秃子,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是天生的秃头。这秃子和一个种田人不知为甚么争吵起来。那种田人手中正拿着一张耕田的犁,便举起犁来,打那秃子,打得他头顶破损流血。可是那秃子只默然忍受,并不避开,反而发笑。旁人见了奇怪,问他为甚么不避,反而发笑。那秃子笑道:“这种田人是个傻子,见我头上无毛,以为是块石头,于是用犁来撞石头。我倘若逃避,岂不是教他变得聪明了?”③
仪琳还给令狐冲讲了“医与王女药,令率长大喻”;《倚天屠龙记》中还讲述了火工头陀走火入魔的故事等等。
再次,在武学境界和武学招式的创造中,也融汇了许多佛学道理。比如在《侠客行》中,“狗杂种”之所以能够破解侠客岛中的武功——以古蝌蚪文写成的“太玄经”,就在于他的“无相”,所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④,“狗杂种”不被“有相”误导,才练成盖世神功。在招式上,也体现了佛学要义,如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多罗叶指”、“无相劫指”、“拈花指”、”、“韦陀杵”,《倚天屠龙记》中“金刚伏魔圈”等等。
最后,在小说思想上,也表现了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因果报应、人生无常等佛学思想。如《连城诀》中,世人为了得到连城诀中的宝藏,机关算尽,最终却被宝藏所害,深刻体现了四大皆空的道理。又如《射雕英雄传》中,由于郭靖善良真诚,为国为民,所以才会在因缘际会之中获得了真爱和盖世武功,这也正体现了因果报应的佛学内涵。还如《神雕侠侣》中,杨过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无常,就连他创立的武功,也独具悲苦凄凉的气息。
然而,在佛学思想的体现上,金庸也不是完全照搬佛教教義,他也有自己对佛学的独特解释。如佛教在乎一个人的修行功德,而所谓的“功德”,我们可能会想到烧香拜佛,不破戒不杀生,表现对佛的足够忠诚。但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功德,则主要体现在为国为民,救民于苦难的大功德,而不仅仅在于个人对佛的小功德上。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在襄阳城外毫不手软地杀了蒙哥,但因为自己的不留情却平息两国战争,这等功德,虽然有杀生,违背佛教教义,但却也不失为一种为国为民的大慈悲。
三、《天龙八部》与金庸的佛学思想
金庸作为一位集东西方文化一体的武侠小说家,其武侠小说的思想内涵是不容忽视的。《天龙八部》中的佛学内涵深刻而丰富,书中人物或者因为人生无常而怨天尤人,或者因为自身的贪嗔痴而在红尘中苦苦挣扎,超脱者自是闲庭信步,坐看云起时;无法超脱者,只能在自己编织的梦想中继续疯狂继续痛苦。
金庸寓佛教思想于《天龙八部》中,提升文学本身的境界。“其中宗教活动由于探讨的是人的生死和解脱的根本问题,采用的方式是想象、体验和情感皈依,因而宗教与艺术最为切近,博大的宗教精神往往成为艺术的至高境界。”⑤
而要让佛教思想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自如,则得益于金庸本人较高的创作水平。无论是小说的基调奠定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与情节的安排上,或者是语言对话的书写中,《天龙八部》中体现的佛学内涵均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而从创作目的与意义上讲,也正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才使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吸引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文学研究者。《天龙八部》中蕴含了如此深厚的佛学内涵,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观照了现实,使武侠小说与现实生活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至此,武侠小说也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让读者掩卷沉思,给之以启迪。金庸以悲悯的情怀和博爱的精神,讲述了江湖儿女的悲欢离合,金庸在阐释《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的时候说:“《天龙八部》表达一部分佛家思想:人生有很多痛苦,无可避免,但从另一角度看,遇到悲伤时要能平心静气地化解。对于世上的名利权力不要太过执著,对于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要持一种同情、慈悲、与人为善的态度。佛家哲学的精义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要勉为好人,尽量减少不太好的欲望。”⑥作为生活在真实社会的我们,现实可能会更加残酷,生活会更加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心中的贪嗔痴,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淹没自己的本性,要学会善待生活,才能生活得更加轻松踏实。(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①金庸.笑傲江湖[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95页.
②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1338页.
③金庸.笑傲江湖[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93页.
④明·朱棣.金刚经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7:39页.
⑤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4页.
⑥金庸.金庸散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6页.
参考文献:
[1]佛教十三经[G].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唐·惠能.六祖坛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任传印.风雨江湖菩提树——佛教四圣谛视角下的“天龙八部”[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明·朱棣.金刚经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7.
[6]金庸.笑傲江湖[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7]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8]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9]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0]金庸.金庸散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1]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A].唐·道宣.广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李爱华.关于金庸研究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01,23(2):35-38.
[1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曹克颖.饱尝世事苦,渴饮无相慧——从佛教视角浅析《天龙八部》[J].传承,2008,(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