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良 康 健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223)
步进梁是现代化热轧、冷轧带钢车间和带钢处理线上负责运送钢卷的重要设备之一[1,2]。其升降方式有直接升降式,斜坡升降式,摆杆式,偏心轮式等[3],偏心轮式结构简单紧凑,动作平稳,在冶金轧钢线上得到广泛应用。
偏心轮式步进梁升降过程中液压缸铰点随着升降的动作而不断变化,而铰点的变化对步进梁的升降动作,液压缸的负载都有影响。
针对偏心轮式步进梁升降过程进行计算,并分析部分参数对步进梁提升能力和提升动作的影响,为步进梁的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步进梁由动梁和固定鞍座组成,固定鞍座和动梁鞍座的间隔都是一个步距,运输时,动梁升起,动梁鞍座将固定鞍座上的钢卷托起,然后横移缸推动动梁移一个步距的长度,再下降,把钢卷落在固定鞍座上,动梁继续下降到下极限位,横移缸缩回,动始位置,重复上述动作,可以每次把钢卷运输一个步距的长度。其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步进梁结构示意图
步进梁的升降是靠偏心轮绕车轮中心转动实现的。偏心轮中心的高度会因其转动而变化,动梁也就随之升降。偏心轮轮心从最低位至最高位的垂直距离称为步进梁的升降高度。其升降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步进梁升降示意图
从图上还可以看出,偏心轮在旋转过程中,偏心轮轮心P1会有一个水平偏移Δx(见图3),设偏心距为e,则对应每一个偏心轮旋转角β,其
且当β=0,即,偏心轮轮心与车轮轮心O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水平偏移最大
偏心轮偏转角β时,动梁相应升高了Δh,且
需要注意的是,在步进梁升降的过程中,横移缸约束了步进梁做水平移动,因此偏心轮的水平偏移Δx只能靠车轮的旋转来补偿,这种补偿的过程不会造成步进梁的水平移动。
同步杆连接着偏心轮一和偏心轮二(见图1),保证两个偏心轮同步,使得步进梁可以平稳升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偏心轮、车轮绕原点O旋转,见图3。液压缸与偏心轮的铰接点P2是以O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和以P3为原点,以L为半径的圆的交点,即:
因偏心点 P1与 O同在偏心轮上,所以∠P2OP1=C为常数,因此有:
β角的变化会带动步进梁上升(下降),其变化量Δh计算见(3)式。
需要注意的是,升降缸与动梁铰接点P3随着动梁的升降而变化,且变化量为Δh,即:
为了分析在液压缸在不同升降高度的负载情况,引入液压缸力臂Lp和步进梁负载力臂Lg。其中Lp为原点到液压缸作用力垂线长度,见方程组:
求得交点坐标后,可得:
动梁及其上的钢卷最终要作用在偏心点P1上,因此步进梁负载力臂
如上所述,对于不同的液压缸伸长量ΔL=L-L0,都可以求出对应的步进梁高度Δh,以及升降缸和步进梁负载的力臂。
图3 偏心轮式步进梁升降模型示意
通常情况下,步进梁的升降行程与设备设计要求相关,在设计初期就可以基本确定偏心量e的值,而液压缸长度L则与步进梁负载情况有关,因此,改变偏心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使液压缸升降行程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液压缸负载更小,具有实际意义。
图4 参数C修改示意
以步进梁上升过程为例,模拟偏心轮式步进梁的升降过程,并在R和偏心距e不变的情况下,取不同的C(相当于改变偏心点的位置),观察步进梁提升量和负载的变化情况。参数C示意见图4及式(5)。
取 C1=75°,C2=83°,C3=92°。计算步进梁提升量与升降缸行程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步进梁提升量与液压缸行程关系
从图上可以看出,步进梁提升量与升降缸行程基本呈线性变化,且C越小,曲线与线性趋势线越接近。曲线线性趋势越明显,在液压缸进油量为衡量时,步进梁的升降过程越平稳,其加减速也更容易控制。另外C角对最终提升量也有影响,C=92与C=75步进梁提升量的差值为:7mm。
鉴于步进梁负载与提升缸提供的力都是不变的(忽略液压系统压力波动)。因此提升缸与步进梁负载的力臂比值可以反映出步进梁的提升能力,并将比值称为步进梁的放大倍数。计算结果见图6。
从图6a),b)上看,液压缸与步进梁负载力臂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C的增大,负载力臂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提升缸行程不断变大。但液压缸力臂达到最大时对应的行程却相当。也就意味着液压缸达到最大力臂之后,随着C的增大,步进梁的提升能力是有所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步进梁在提升的初始阶段负载只有动梁的重量,相较于钢卷的重量,该负载较小,真正影响步进梁提升能力的是触卷之后的力臂比值变化情况。
从图 6c)上看,C=75°最早触卷,C=92°最晚触卷,与之前提升量的分析一样,触卷时C=75°的力臂比值最小,约3.75,,触卷时 C=92°的力臂比值最大,约 3.83。需要注意的是,C=92°时,随着步进梁的提升,步进梁的放大倍数是先减小,后增大的,其最小值为3.76,设计时要按照最小放大倍数来确定液压缸的选择。
图6 步进梁负载与C的关系
偏心式步进梁因为液压缸铰点随着动梁移动,而使得其运动过程和负载分析变得复杂,本文分析了偏心轮式步进梁升降过程,给出了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参数C对步进梁提升量、步进梁提升能力的影响。为步进梁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
[1]高荣元.钢卷运输机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2]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主编.板带车间机械设备设计(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张步谦.摆杆式步进梁摆动的原因及改进方案[J].中国重型装备,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