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谈散文阅读教学

2014-05-28 17:01王影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司空荷塘月色菊花

王影

散文是一种篇幅比较短小、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取材广泛的文学体裁,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总之都是作者从此境此景出发,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散文的这一特点,与我国唐末著名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象外之象”,即指由有限之象达到无限之象。这里的第一个“象”,是指人们所具体接触到的有限的客观的人事或景物;第二个“象”则是指从客观的人、事、物出发,通过思维的散发所达到的无限的精神世界。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实现物我二者的统一。第一个“象”是第二个“象”的依托和基础,只有把实际的“象”认识深刻了之后,才能让精神上的“象”得到自由的延伸。散文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先全面掌握了文章表面所写的事物景象后,他们才会找到文章的“文眼”,找到文章与其他体裁文章的不同之处,提出疑问,从而体会到作者借助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感情。然而,在一些教学中,学生却往往自己体会不到文章的象外之意,大多是教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往言外之旨上引。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司空图的观点有联系,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探寻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散文阅读教学不妨实行三步骤教学法。

一、欣赏课文,抓住文中景物

散文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是媒介,既指人、事,也指实际的景物。在散文阅读中,读明白了所写的人或景,也就相当于理解了散文的一半。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所以说,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要引导他们仔细地去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描绘了些什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只有品味出文章所描绘的事,才能进一步感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一步是阅读一篇散文的基础。再者,散文本就是一篇“集诸美于一身”的文章,文章中的文字不管是叙述人还是描写景物,都是给读者展现其优美的一面。让学生在初读时不带任何目的的单纯的阅读文章,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创设的意境美,这本身就是在接受文字魅力的陶冶,也是开始散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全面理解“客观之象”。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月光下池塘中的荷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在作者描绘的文字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荷花婀娜多姿,纯纯动人的形态,被作者带入所塑造的一种自然美当中。但是,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局部景色美中,应该通篇阅读,掌握文中所描写的一切。在文章中,作者带领读者从荷塘联想到《采莲赋》,又到《西洲曲》,最后落脚点在“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了课文后才会有所发现。而文章这样的结构安排与作者的言外之意有巧妙的联系,为之后学生感悟课文埋下伏笔。再如史铁生的写人抒情散文《秋天的怀念》,文中主要描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都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但仔细阅读文章后,就会发现文中多次写到“去北海看菊花”和“好好儿活”。所以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二、了解背景,发现文章之眼

每一篇散文,都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文章中构建的意境也往往是在反应他当时的心境。所以,要体会文章的“象外之象”,就得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切身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

学生在进行完第一步阅读后,会在文中发现一些疑惑之处,比如《荷塘月色》的结构为什么在描写完优美的夜景和联想之后,笔锋一转写“妻已睡熟”?《秋天的怀念》一文多次写“去北海看菊花”和“好好儿活”,而且文章最后又对菊花的颜色进行描写,这之间是不是有某种联系?这些疑问之处都是进行第二步骤阅读的文眼。学生能通过阅读,在文中发现疑问,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他们的思维意识也进一步得到了深化,不是仅仅地停留在对文章文字美的欣赏中,而是对文章内涵有了进一步的阅读要求。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的补充一些文章的写作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文章疑惑的“支点”,让学生进入到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中,设身处地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动向,在解决疑惑的恍然大悟中,感受散文的魅力所在。《荷塘月色》写于革命时期,当时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内心充满了悲愤和苦闷,他渴望得到解脱。文章中,作者把荷花比作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接着又进行天马行空的联想,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片刻的放松,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终究只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于是说“妻已睡熟好久”,文章最后充满了作者的无奈之感。《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因病双腿瘫痪,得病初期的他性格暴躁,而他的母亲虽然也有病在身,但她总是在引导作者要快乐的面对生活。文章中,母亲几次提到要去北海看菊花,是因为想要作者去感受生命,像菊花一样灿烂的活下去。作者一开始没有明白母亲的心意,直到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出来,于是作者在文章后描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实际上在表现生命的灿烂,母爱的深沉。

三、感悟课文,体味象外之意

散文,是作者对具体事物进行勾勒,最后蒙上自己心情色彩的图画,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阅读散文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体味作者写文章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中的第二个“象”。学生在对散文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解读文眼,完成对第一个“象”的深刻认识之后,思想会自然而然的向第二个“象”出发,向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延伸,去进一步的探求和感悟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的思想。以此“象”联想到彼“象”,由情景品味出感情,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文章由浅入深,细细琢磨,这也是遵循了学生思维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文章的主体性。最后,让学生怀着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的理解,再一次通读课文,学生会体会到与初次接触课文时不一样的感受,感受到心境的变化,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感悟出文章的“象外之意”。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司空荷塘月色菊花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菊花赞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司空图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荷塘月色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